孩子學東西就是從失敗中走過來,不允許孩子失敗,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孩子就不會學習到東西。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怕孩子犯錯誤,孩子就是在犯錯誤中學到東西的。
希望孩子做事情盡自己****的努力,但是,如果孩子做得不是那么完美,你就介入,對孩子做的工作進行“清理”、“完善”,那么你可能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叭绻惆褟N房角落里孩子忘記的地方又打掃了打掃,你等于是在告訴孩子他做得不夠好,”卡芮-愛蘭德是父母工作室的領(lǐng)導人物,《增強孩子的自信》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她說“遺憾的是,孩子開始覺得自己不夠好!睈厶m德為我們提供了下面這些10秒鐘方法,這些方法能幫助你讓孩子們更有成就感。下次你想再對孩子做完的工作進行完善的時候,先問問你自己下面的問題:
孩子做的工作存在什么有害健康或造成危險的問題嗎?
孩子做的工作的問題從現(xiàn)在起到10年后還有關(guān)系嗎?
就這一次,我能不能不那么要求完美呢?
枕邊的悄悄話
女兒7歲了,不高興的時候,小家伙總是說不出為什么。于是,我在孩子的床上放了個后面有口袋的枕頭。我告訴女兒,如果有什么說不出來的話,她可以寫下來放在枕頭的口袋里,我讀了她留的條兒再寫一張給她放在里面。枕頭的辦法非常管用——這樣做真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幫助我和孩子交流。
勞瑞-馬丁凱克,康涅狄格州
安慰沮喪的孩子,支持孩子的自信
一天,6歲的女兒回到家里的時候心情糟透了,因為老師在班上批評了她兩次。孩子一直和老師相處得很好,和老師的關(guān)系對小家伙很重要。但是現(xiàn)在孩子覺得受到了傷害,她不愿意再去上學了。我安慰孩子,告訴她老師批評她并不說明老師不喜歡她,但是第二天我會和孩子的老師談一談。知道我是和她站在一邊的,女兒又恢復了信心上學去了。
赫麗-瑞茨,紐約市
試試,再試試看
兒子2歲半了,搭積木或者玩火車的時候,小家伙很容易就會變得沮喪,常常想放棄難一點兒的工作,比如,把兩個火車連在一起。我們不會幫孩子把火車連起來,而是問孩子他的問題究竟在哪里。其實如果小家伙堅持下去的話,他就會發(fā)現(xiàn)他自己能做好,而且會很有成就感。
詹尼弗-達斯特,明尼蘇達州
一點兒一點兒來
女兒安娜4歲的時候開始學拉小提琴。孩子能很輕易地做很多事情,但是她小提琴卻拉得不怎么好,小家伙為此感到灰心。我提醒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她根本不會走路——她是從學爬開始的,然后,一點兒一點兒地,她才能開始走路。女兒意識到自己學拉小提琴也要一點兒一點兒來,就像“嬰兒學步”一樣,孩子相信自己能學會拉小提琴——而且小家伙更喜歡學小提琴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她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孩子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于身高和協(xié)調(diào)性都不夠,怎么也打不開。于是,這位女士連忙走過去想幫助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了。那位老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
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后,終于將門打開了,他開心地拍起手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更何況是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呢?成人應(yīng)該意識到,孩子犯錯誤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潑好動的孩子不犯錯誤,才真是不正常呢。
孩子的錯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長輩必須予以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wèi)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yīng)環(huán)境、生活、挫折等,對于這樣的“錯誤”,父母應(yīng)該鼓勵孩子去犯。因為,孩子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地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依賴于父母。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么才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為什么要改正錯誤的道理。
或許,“鼓勵孩子犯錯”的觀點會受到許多中國父母的排斥,他們會覺得這樣不可理喻。其實,鼓勵只是一種手段,培養(yǎng)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兒童的悟性都是從錯誤中得來的,這與“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等古訓如出一轍。當然,這里的“錯誤”并不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是孩子在求知過程中因認知能力的稚嫩導致的失敗、經(jīng)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比如,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在發(fā)明電燈以前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失敗,也可以說犯了無數(shù)個錯誤,才使他最終“悟”出了“鎢絲”的價值和作用,從而發(fā)明了電燈。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yōu)秀、聰明,十全十美,希望他們永遠做一個乖孩子。然而,這樣的愿望是美好的,充滿愛意的,也是錯誤的,自私的。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勿以個人的喜好左右兒童的成長,應(yīng)該以兒童的成長需要為根本,輔助他們身心的發(fā)展和統(tǒng)一。每一個孩子都應(yīng)該在孩提時代多犯一些錯誤,父母對此應(yīng)該抱著寬容的態(tài)度,小時候犯錯是為了保證孩子在踏上社會后少犯致命的錯誤。
然而,少有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每當孩子犯錯之后,成人輕則一番痛心疾首的指責:“你這個孩子怎么這樣啊?人家孩子都那么乖,你卻怎么老是教不好的呢?小錯天天有,大錯常不斷,你真是個壞孩子?你真給爸爸媽媽丟臉。∥覀冋婧蠡诎涯闵鰜戆!”重則一番懲罰和打罵,讓孩子幼小的身心飽受摧殘。試問,這些做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父母是否想過,當孩子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會努力地想要改正呢?只是生活無常,成長中的孩子沒有太多經(jīng)驗,遇到一些從未發(fā)生的事情之后,他們在新事物面前總會表現(xiàn)出不知所措。孩子帶著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卻不知道該怎么做、該怎么處理。這個時候,他們會出自本能地保護自己,很可能會因此采取一些不正當?shù)拇胧瑥亩驯鞠胩幚砗玫氖虑榻o辦壞了,甚至傷害了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yīng)該分析原因,幫助或指引孩子找到正確的做法。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從心眼兒里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孩子,認為永遠也改不好了。這樣一來,那些品行良好的孩子無端地被父母定性為壞孩子,一個個壞孩子真的就誕生了。
孩提時代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候,是兒童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具可塑性的時代。成人應(yīng)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段,在思想上正確地引導孩子,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去犯一些錯誤。孩子犯錯并不是件壞事,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件好事。孩子犯錯是因為他的無知,成人剛好可以抓住這樣的契機好好地教育他,這種教育對他將來踏上社會后不犯同樣錯誤是絕對有幫助的。
當兒童因為無知犯錯的時候,成人切忌輕易給他們下定義,比如覺得他的品性有問題而輕易放棄對他的教育。父母應(yīng)該恪守自己的職責,認真地分析孩子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其犯錯誤的根源在那里,犯這樣的錯誤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對他有什么樣的危害性等。自己首先弄明白之后,再找機會和孩子溝通,溝通的過程中盡量心平氣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慢慢地,孩子學會了做人與做事,也能夠健康自信地成長了。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孩子“犯錯”過程中的不利的,消極的因素轉(zhuǎn)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情合理的因素。但不能放任孩子犯錯,視而不見或置之不理;但也不能時刻規(guī)范兒童的言行,決不允許孩子犯錯。這兩種做法都是極端而錯誤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成人不要忽視日常言行的重要性,兒童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的關(guān)愛和尊重,長時間潛移默化的感染,會激勵孩子成長,起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當孩子犯錯之后,心中充滿了不安和惶恐,如果成人在此時給予熱情的鼓勵、誠懇的提醒、有效的點撥,孩子便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父母,喜歡向父母傾訴生活或?qū)W習上的快樂和憂愁,喜歡和父母協(xié)作努力,爭取成功。融洽親子關(guān)系,會孕育出巨大的教育親合力。此外,成人之間發(fā)生沖突或矛盾的時候,切莫影響到孩子,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扭打、摔東西等,更不要盲目地把怒氣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對其大打出手或是惡語中傷。這么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給他造成伴隨他一生的心理陰影。
孩子身心等諸多方面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這規(guī)律包括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順序性、階段性及差異性等。父母應(yīng)首先尊重這些規(guī)律,關(guān)注孩子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所產(chǎn)生的量和質(zhì)的變化,不斷地啟發(fā)、誘導、鼓勵他們開掘自己身上所蘊藏的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同時,還要認識到,孩子作為發(fā)展的人,還是不成熟的人,不能要求他十全十美,對他求全責備,要鼓勵他從缺陷與矛盾中找到發(fā)展的動力和方向。把孩子作為一個發(fā)展的人對待,就要理解他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他犯錯誤,使他明白失敗僅僅是一個過程,一個從學習到最終成功的過程,讓他徹底放下“怕錯誤”的包袱。只有這樣,才能極大的激發(fā)孩子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使其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一對美國父母看著孩子正在錯誤百出地做游戲,卻坦然地作壁上觀。有人問他們?yōu)槭裁床恢更c一下孩子,他們說:“不能!犯錯誤也沒啥,他們的悟性都要從錯誤中得來。這么快就告訴他們,生活還有什么樂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著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其失敗后獲得的認知的滿足感,作為父母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從而確立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著想的現(xiàn)代育人觀,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建立民主、寬松、和諧的成長氛圍,培養(yǎng)孩子自信、自強、完善自我的能力,而這些正是孩子成才必備的也是最基準的條件。
鼓勵孩子犯錯誤,就要求父母放棄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于放手讓他們?nèi)ゴ竽懙叵、大膽地做、大膽地試,不要因為他們做不好、易出錯誤就越俎代包,更不能因為他們一個天真的想法犯了錯就橫加指責,甚至棍棒相加。只要有利于他們思維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就應(yīng)該允許并鼓勵他們犯一些“天真”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漸培養(yǎng)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不至于成為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的弱者。
父母要對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個性很強、易犯錯誤的孩子充滿信心。也只有父母首先充滿信心,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來,父母應(yīng)該允許他們犯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生活。
一個好的爸爸、好的媽媽是允許孩子犯錯誤的,家長自己有時候還難免會犯錯誤,何況孩子呢。那天,小遠讓爸爸帶他去公園玩。小遠爸下樓前,特意叮囑小遠,鑰匙由小遠帶著,千萬不要忘在家里。
小遠答應(yīng)得好好的,小遠爸爸還是不放心,在關(guān)上門前,還特意讓小遠把口袋里的鑰匙拿出來,確定是家里大門的鑰匙,而不是洗手間門的鑰匙,才放心地關(guān)上了門。到了樓下,發(fā)現(xiàn)飄起了小雨,小遠爸爸讓小遠去樓上取傘。取了傘下來,兩個人開開心心地去公園玩了一圈。晚上回來,發(fā)現(xiàn)鑰匙不見了。小遠媽又出差,沒辦法,小遠爸只好找來鎖匠開鎖。進了房門才發(fā)現(xiàn),鑰匙竟然在鞋架上——原來,小遠取傘時,把鑰匙落在了房間里。結(jié)果不但要花錢開門,第二天,還要再重新花錢配鎖。
還有一次,明明是小遠因為想試試玻璃硬還是玻璃瓶硬,用玻璃瓶把窗玻璃打碎了,他卻撒謊說是家里的小貓把玻璃打爛了,根本和他沒有任何關(guān)系。
爸爸故意考驗他:“小貓是用什么把窗子打爛的?”“玻……”小遠看著窗子前的玻璃瓶,“玻璃瓶!毙∵h爸感到好笑:“那么,小貓是怎么把玻璃瓶摔到窗子上的?”小遠按照自己的方法,抓起玻璃瓶示范了一下。
“可是,”爸爸嚴肅了起來,“咱們家里根本就沒有小貓!
小遠目瞪口呆地愣住了。是啊,家里本來就沒有小貓,小貓怎么會把窗子打爛呢?
“是我打爛的!毙∵h只好低下頭來承認。
小遠爸爸趁熱打鐵,給小遠上了一課:做事情一定要認真,不能因為不認真而犯下錯誤,因失誤而誤了事,就得不償失;要做個誠實的孩子,像華盛頓一樣,砍了櫻桃樹就要承認……
這一篇長篇大論下來,小遠幾乎都要睡著了。、
相比較而言,小遠媽媽就不會像爸爸這么嘮叨。一般情況下,只要小遠犯了錯誤,小遠媽就會立即訓他一通,而且,特別喜歡在別人面前訓斥小遠。小遠媽深信這樣一句話:“當面教子”—在別人面前訓斥、教育孩子,讓他知恥而后勇。
不過,小遠并不喜歡媽媽的這種方式,犯了錯誤,他往往會先去找爸爸,覺得雖然爸爸說的他都不懂,但是,至少自己心里會好過一些。
解析:每個人犯錯誤都是難免的。對于正處于成長時段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對待孩子的錯誤,家長對其的教育方法也可相應(yīng)地分成兩種類型:孩子如果犯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小錯誤,而這些小錯誤是由于好奇和求知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那么就沒必要深究,只要讓他明白,需要承受自己犯錯的后果就行了;如果孩子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例如偷竊、撒謊等,家長就一定要讓他知道,那是不允許的,無論是法律還是家長,還是孩子周圍的人,都不會對這種行為以包容的心來對待。不過,無論孩子犯的是哪一種類型的錯誤,家長都要持平和心態(tài),不要要求孩子應(yīng)當怎么做,不應(yīng)該怎么做,講清道理,孩子自然會有選擇。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千萬要記。簾o論多大的孩子,他也有自尊心,也會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家長不可以當眾訓斥、教育他,而是應(yīng)該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走進他的心靈。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在錯誤中成長!
把孩子的錯誤當成促進他學習的過程!
不妨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一點代價!
1歲:她經(jīng)常半夜吵鬧,非常纏人;
2歲:她不老實吃飯,牛奶常被她打翻在地;
3歲:她到處拉屎撒尿,亂涂亂畫,亂摔東西;
4歲:她搗蛋,不聽話,愛罵人;
5歲:她撒謊,欺負小朋友;
6歲:她總是闖禍,偷拿別人的東西;
7歲:她多動,愛玩,不踏實學習;
8歲:她跟人吵架,與父母頂嘴;
9歲:……一些父親回想女兒的成長歷程,總結(jié)出了女兒犯下的諸多錯誤。女兒每長1歲,父親就平添新的苦惱。然而,發(fā)展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一盤錄影帶,需要一切情緒(快樂、痛苦、傷心、高興、驕傲、歉虛等)與行為作為預演與實踐。留下一些印跡,對孩子以后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孩子可以通過“心理反芻”獲得正確的做事方法。所以,即使你的女兒經(jīng)常犯錯,也不必擔憂,她會從中學到一些東西。當然,這需要你這個做父親的耐心引導。
對女孩來說,她可以通過犯錯誤的過程和結(jié)果來確認自己與外界及他人的關(guān)系,還可以獲得對一些錯誤的免疫力。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發(fā)現(xiàn)一個小板凳不見了,找了半天才從臥室的床底下找到,原來板凳不知被誰弄壞了。
爸爸看了一眼在一邊心神不定的女兒,就猜出了八九分。他把女兒叫過來問:“小板凳是你弄壞的嗎?”
女兒雖然心虛,但就是不敢承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說:“我不知道。”如果換做是你,聽了女兒的回答,你會怎么做?可能有的爸爸會說:
“別不承認了,一看你的樣子就知道是你干的!”
“做錯了事還撒謊,哪有你這樣的孩子!”
“如果下次再把東西弄壞,看我不打爛你的屁股!”
女兒聽后又是什么反應(yīng)呢?或許她會承認,但是她肯定委屈得不得了,很可能會大哭一場,因為她并不是故意的。
這位爸爸沒有這么做:他對女兒說:“是你也沒關(guān)系。爸爸不罵你,只是想知道是誰弄壞的。”
女兒低下頭說:“是我弄壞的,我拿著它玩,不小心給摔了……”
爸爸說:“承認了就是好孩子。弄壞了東西沒關(guān)系,但是你想想,能不能把它修好呢?”
女兒拿起板凳看了又看,開始仔細琢磨起來。于是爸爸就手把手地教起女兒修理板凳,不一會兒兩個人就把小板凳修好了,女兒高興得不得了。
爸爸趁熱打鐵,對女兒說:“寶貝,你今天把板凳摔壞了沒什么關(guān)系。但是如果你哪天把水管弄壞了,流了很多水,怎么辦?如果你點了火,家里有東西著了,怎么辦?所以,犯了錯誤首先要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幫你解決。如果你自己能解決呢,那就更好了!
女兒煞有介事地點點頭說:“爸爸我知道了。如果我以后犯了錯,一定先告訴爸爸媽媽。要是我能把東西修好,我就自己修!痹僭O(shè)想一下,如果這位爸爸也像其他爸爸一樣呵斥女兒,女兒會怎么做?她以后不可能不再犯錯誤,一旦犯了,她就很可能產(chǎn)生恐懼感,腦袋中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完了,爸爸知道了怎么辦?他會打爛我的屁股的。她也就不會告訴爸爸,而這往往會造成多重不良后果。
我們大人都明白在工作上“雖然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但吃一塹長一智、不輕易放棄”的道理,卻往往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或者怕自己的孩子犯錯。處于生長期的孩子,他們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強,往往一看到新鮮有趣的事物,就會本能地用有限的經(jīng)驗、自以為是的做法去探索;即使是做錯了,他們依然想知道錯誤的背后是什么。如果大人不允許孩子去實踐,對她進行各種“不”的教育,孩子對生活、學習的自發(fā)性、主動性、積極性就會被扼殺掉。最后,她就再也不想犯錯,再也不想主動去嘗試、去學習了。
1把女兒的錯誤當成促進她學習的過程
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妻子女兒去德國留學。一次,他帶著女兒逛公園。一會兒,女兒高興地跑到他的身邊說:“爸爸,你看!痹瓉恚畠河米约旱募埓粋德國小朋友換了一只模擬的玩具船。一只紙船最多值3美分,而一只玩具船值20多美元。當時,這位爸爸就生氣了,“你怎么這么愛占別人的便宜?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說,你跟誰換的?”女兒哭著指向遠處的一個德國小女孩。
爸爸拉著女兒走過去,對德國小女孩的爸爸說:“對不起,我女兒不懂事!比欢,德國爸爸的話讓他十分震驚。德國爸爸說:“船是我女兒的,所以由她做主。你女兒喜歡,就歸她了。一會兒,我會帶我女兒再去買一只,讓她知道這只玩具船值多少錢,能買多少紙船。下次,她就不會再犯如此愚蠢的錯誤了!钡聡职值囊幌,讓中國爸爸無地自容。這位德國爸爸非常尊重女兒的選擇,沒有一味批評女兒,而是通過有效的措施,讓女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找到正確的做事方法。
人類的學習過程自古至今都遵循這樣一條規(guī)律:錯誤——學習——嘗試——糾正。在這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中,人類得以成長。如果父親把錯誤這個源頭徹底消滅,那么你的女兒也不會有成長。所以,父親應(yīng)該把女兒的錯誤當成她學習的肇始,允許她犯錯誤,讓她在錯誤中得到真理,得到正確的做事方法。
因此,要允許你的女兒犯錯,讓她在不斷地犯過程錯中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另外,犯錯誤可能是孩子不專心、沒耐心、能力不夠引起的,作為父親應(yīng)該耐心地支持和輔導她改正錯誤,絕不要橫加指責,否則很容易導致你的女兒產(chǎn)生自卑感。
2不妨讓女兒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一點代價
每個人犯錯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沒有因為相應(yīng)的錯誤受到懲罰,那么錯誤還可能會延續(xù)下去。很多父親看到女兒犯了錯誤以后,馬上幫她糾正?赡芘畠阂庾R到了自己的錯誤,但印象并不深刻,導致錯誤一再地出現(xiàn)。老馬的女兒第二天要出去郊游。這晚上,老馬就對只顧看電視的女兒說:“女兒啊,先別看電視了,準備準備明天去郊游的東西吧,否則明天早晨又要手忙腳亂了!迸畠阂贿呧竟献,一邊說:“爸爸你可真啰嗦,我這么大了,會照顧好自己的,東西都準備好了。”老馬就沒再說什么,可是發(fā)現(xiàn)女兒換洗的襪子沒帶,帽子也沒裝進包里。老馬的妻子正要幫女兒收拾,老馬卻制止住了她。
女兒郊游回來后,老馬問:“玩得怎么樣?”女兒說:“很好啊。就是沒換洗的襪子穿,天氣太熱了,帽子也忘帶了,我都曬黑了,下次可不能再這么丟三落四的了!崩像R是位很富有聰明的父親。他阻止了妻子的行為,就是要讓女兒為自己犯的錯誤付出一點兒代價。如果妻子幫助她準備好了,女兒依舊是一副沒記性的樣子,并且她還會產(chǎn)生依賴心理:我沒準備好沒關(guān)系,還有我老媽幫我弄呢。所以,要想讓女兒對自己的錯誤記憶深刻。不犯類似的錯誤,不妨讓她吃點苦頭。
允許孩子適度犯錯可以激發(fā)主動學習本能
孩子學東西就是從失敗中走過來,不允許孩子失敗,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孩子就不會學習到東西。
犯錯,孩子,家教,把犯錯的權(quán)利還給孩子
請允許孩子犯錯誤,但是不允許孩子犯重復的錯
有的家長,從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誤。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誤,就用十分過激的行為進行制止。這樣處理的結(jié)果,往往容易導致孩子逆反。所謂“金無赤足,人無完人。”犯錯,不是每個人都愿意犯,凡是人,都有可能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時候犯錯,是因為不小心;有時候犯錯誤,是神經(jīng)斷路;還有時候,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就糊里糊涂地做了……無論因為什么原因犯了錯,家長和老師,首先得分析孩子犯錯誤的起因,以及所犯錯誤的性質(zhì),在認定起因和性質(zhì)之后,再決定怎樣處理所犯的錯誤。有時候,家長和老師也可以和孩子共同分析和查找錯誤的根源,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給孩子搭建一個與大人溝通的平臺,在與孩子達成共識之后,再給孩子提出希望和要求。這樣,才能給犯錯誤的孩子有糾錯的機會,才能“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孩子犯錯難免,不糾正,就會繼續(xù)犯錯,糾得過頭,就有可能導致孩子往反方向發(fā)展,甚至走向極端。如果不讓孩子犯錯誤,是不可能的。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后,怎樣采取正確的糾正方法,讓孩子既能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也知道自己該怎樣改正錯誤,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繼續(xù)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