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tǒng)道家思想,講究無為心態(tài)。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即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tà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矣!”…… 這句話使用的是互文的寫法,也就是不以“物或己”而“喜或悲”,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等于無欲無求,就是禪宗說的“隨緣”,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過后的釋然。生活的樂趣不是別人告訴你的,是自己給自己的。
大悲大喜過后往往是平靜,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是不會明白的,隨遇而安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內(nèi)在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然的心態(tài),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tài)不因外界的好事而興高采烈 也不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 堅持自己的原則 不受外界的影響
不以物喜:‘物’是指結(jié)果,指的是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可能是金錢、房車,可能是職位、權(quán)力,也就是名和利。這個世界越來越是結(jié)果為導向的社會,個人的成就越來越與客觀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掛鉤,而非主觀自我欣賞之類。你對社會的貢獻價值會直接與你得到的名利掛鉤,當然不排除你運氣很好。這些‘物’往往是現(xiàn)在的你的財富、你的成就,是對你過去的價值承認。所以現(xiàn)在我們就比較的容易理解‘不以物喜’這句話了。得到的已經(jīng)得到了,人的滿足感、成就感基本來自于剛剛獲得的財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給你實在的好感受;若是沒有了增量,那么人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會日漸減少。所以有句話就叫做‘時過境遷’,指的就是隨著時間的走動,心境就會隨之變遷。所以用辯證的眼光來看,現(xiàn)在的財富和名利是對你過去價值的承認,也是未來的起點。人需要始終保持一顆迎接未來的心。我真的遇到過一些很聰明的人,他們在獲得了成功之后,在個人的心態(tài)上發(fā)生了變化,潛意識地就把自己當成了:‘物,還潛意識地要求周圍的人都得把他當成:‘物。我想他是走向了歧途和墳?zāi),就像古龍筆下的百曉生在拼出了兵器普中的第一后,那個第一就從此固步自封,在武林中只有了虛名。所以很重要一點,人只要活著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不管你覺得自己是多么厲害的技術(shù)大拿也好,銷售冠軍也好,管理奇芭也好,戰(zhàn)略高手也好,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最重要的。路還很長,更多的機會和挑戰(zhàn)還在我們的前頭。如果我們只會欣賞現(xiàn)在的‘物’,那么我們就可能失去了更美好的未來。
不以己悲:人只要活著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不當回事,也就是妄自菲薄,被所謂的權(quán)威、所謂的成功者、所謂的領(lǐng)導者所蒙蔽你的雙眼,無謂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無能。每個人在看到自己弱點或是失敗的時候往往會很沮喪,甚至帶著消極的情緒,這樣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潛力和發(fā)展機會,完全埋沒了自己,這樣是不值得的。每個人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堅強的發(fā)展系統(tǒng),在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中不斷努力、不斷挑戰(zhàn)未來的可能性,公司的發(fā)展同樣也是如此。我們的神五、神六,神七已經(jīng)上天,在將來我們就會有自己的太空站。我們都有機會去實現(xiàn)別人認為的不可能。做人千萬不要看不起自己。對于每個人來說對待自己的未來都需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tài),那就很好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風云變幻,自云淡風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說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凡事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
做人要先學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從容不迫地做一個成功人。
“欲令真知顯現(xiàn),當于日用云為,常起覺照”。這句話也就是教我們,平常用功的方法!叭沼迷茷椤本褪侨粘I睿瑥脑绯科鸫驳酵砩纤。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長期不斷覺照,就是使覺照的功夫不要間斷。為什么呢?覺照的功夫一間斷,無明就起來,煩惱就現(xiàn)前。我們覺照的功夫提起來的時候,無明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煩惱好像霜露一樣,覺照就像太陽一樣;太陽一出來,霜露就溶化了,煙消云散了?梢姷眠@覺照的功夫,對我們是非常的重要。
“常起覺照”,重要是在‘!;偶爾的覺照我們也有,就是不能保持‘!@個字。其實覺照的功夫,在我們現(xiàn)在的人來講,有五分鐘、十分鐘,就很不容易了。我們自己想想,在一天當中,有沒有五分鐘、十分鐘的覺照?恐怕從早到晚,一剎那也沒有。但我們聽經(jīng)的時候,也許會有一點,在認真聽講的時候,會有一點覺照的功夫。但是離開講堂以后就又忘掉了,功夫又提不起來。如果不常常聽經(jīng)、看經(jīng)的人,單單燒香拜佛,恐怕一生當中,難得有幾次覺照現(xiàn)前。失去覺照的現(xiàn)象,就是“違理情想”!怼褪侵盖懊娴摹\’與‘明’,‘真心不二’之理。也就是《楞嚴》所講的‘相妄性真’之理;《般若經(jīng)》里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違背這個理,一定是落到情識一端去了。情想起來了(‘情’就是分別執(zhí)著),這時候就是‘識’作主了。理是‘性’,情是‘識’。換句話說,轉(zhuǎn)本性成阿賴耶識,成為情想。轉(zhuǎn)真如本性成阿賴耶識,就是‘轉(zhuǎn)圣作狂’了。這是大大的顛倒。祖師在這里教導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起覺照功夫,“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于心”。不要常有違理情想,連暫時有這個現(xiàn)象,也不可以?审w會得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深意!睢褪沁`理情想,我們不要怕,怕的是沒有覺照。只要有覺照,違理情想,立刻就煙消云散了;常住真心就立刻又恢復光明。
‘如此則庶乎。處暗室無虧。履平地若恐。對青天而懼。聞雷霆不驚!@是尤注舉幾個例子,說我們心安理得。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得起觀照的功夫,雖處暗室不做虧心事;因為我們的心地永遠是清凈光明的。
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現(xiàn)。但照前境。不隨境轉(zhuǎn)。妍媸自彼。于我何干。來不豫計。去不留戀
這幾句話,對我們修行人作用太大了。我們?yōu)槭裁幢痪辰甾D(zhuǎn)呢?所謂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是我們不會修。印光祖師在這里,才傳授我們看家的本事,首先叫我們“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心要虛、要明,‘洞徹’兩個字是形容虛明的。心里不能有一物,也就是不能有牽掛,不可以有執(zhí)著。為什么不可以有呢?因為真心里本來沒有。凡是心里有牽掛、有分別、有執(zhí)著,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里面沒有這些。我們要覺悟,心里有牽掛,就要想到這錯了;妄心在用事,就要認識這是妄心,不是自己的真心。
“如鏡當臺”,心好像明鏡一樣。
“隨境映現(xiàn)”,隨著外面的境界,古人所講:‘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艜r候的外國人,我們稱作胡人,外國人走到鏡子的前面,鏡子就現(xiàn)一個外國人的影相!疂h’是我們中國人,中國人在鏡子面前,現(xiàn)的是中國人的影相。事實上鏡子里,并沒有漢跟胡,鏡子里面空空洞洞,什么都沒有,它可以隨著境界而現(xiàn)象。雖隨著境界現(xiàn)象。
“但照前境,不隨境轉(zhuǎn)”。它只是照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并不能轉(zhuǎn)變它。因為它永遠如如不動、干干凈凈、一塵不染;心地里頭,一物也沒有,無牽無掛。如果說看到鏡子的相,覺得這相不錯,把它畫上去,那就染上了,就為境界所轉(zhuǎn)了。
我們現(xiàn)在很可憐,隨著外面境界轉(zhuǎn);眼見色,為色所轉(zhuǎn);耳聞聲,為音聲所轉(zhuǎn)。一點都作不了主。古人把這樣的人比喻作老牛,牛被人用一根繩子穿在鼻子上,牽著走;叫它到東就到東,到西就到西。我們現(xiàn)在,鼻子就被五欲六塵牽著走,我們想想看可不可憐!為什么呢?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作不了主宰,我們不知道,真心是不動的,是空寂的、湛然的、靈虛的。換句話說,我們自己不認識自己。襌家話頭里面,有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自己本人。我們不知道,沒找到本人。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在那里,迷失了。外面境界相與我們有沒有干涉呢?沒有干涉,正如同明鏡現(xiàn)相一樣。
“妍媸自彼”,‘妍’是美好,‘媸’是丑陋。鏡子照的相,美也好、丑也好,與鏡子何干呢?并不相干。所以我們自己的心就是一面鏡子。神秀大師所講的:‘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遄嬉埠苜潎@。因為初學的人能夠這樣用功,也就不錯了。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我們這個心像明鏡一樣,照雖然照,一塵不染。好、丑、香、臭是外面的境界,我之心如鏡子實在不染,如如不動,我們初學能夠這樣用功就不錯了。雖然這不是第一義,也算是第二義,與第一義就相差不遠了!独銍澜(jīng)》所謂的第二月,捏目所見的第二月,而不是水中的月影,所以把心比喻作明鏡臺,是第二月,也就相當難得了。所以要知道外面的境界,五欲六塵的境界確確實實與自己心性沒有關(guān)系。這個道理要是明白了,“來不豫計,去不留戀”,這有多自在,多自由。來的時候沒有歡喜心,也沒有期望我要等待著他;去了心里也沒有煩惱,不留戀。就像明鏡照物一樣,來的時候,明鏡沒有歡喜;去的時候,也沒有煩惱。幾時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能做到這樣,我們在佛法里面,基礎(chǔ)算是打好了,好像蓋大樓,地基已經(jīng)打好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如如不動,這是何等的重要。當然我們都想得到這樣的功夫,可是話說回來,這個功夫真正的修學起來,又談何容易。難與易,在于我們自己的誠心,如果我們誠心的去做,就不難;假如我們放縱的去做,那就難了。我們不認真,馬馬虎虎的做,很難有績效。下文是祖師教給我們對治的方法:
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心里面稍稍動了妄想分別、貪嗔癡慢的念頭;只要一動這個念,馬上就要對治。這種念頭一動,就是病,在這一動念時,立刻就下針砭,要治療它是很容易辦得到。必須要想法子對付它,剿除令盡。比喻說:
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旗。剿滅余黨。其制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
這個比喻很好懂,把煩惱比喻為‘賊’,這是佛經(jīng)常用的比喻。六種根本煩惱,也稱之為六賊。因為它能賊害我們的真心本性,把我們真如本性里的功德智慧,都障蓋住,而不能現(xiàn)前,所以把它比喻為賊。也有的地方,把六塵比喻為賊。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若心執(zhí)取,這些也能染污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對待煩惱、對付五欲六塵,正如與賊軍對敵一樣。我們要是不能克服它,它就要戰(zhàn)勝我們;換句話說,不是它投降,便是我投降。我們要能夠戰(zhàn)勝了,我們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薩;要是敗了,就是凡夫,還是在六道輪回,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所以對付五欲六塵,要像作戰(zhàn)一樣,不但不能叫它侵犯我們的本性,而且要把它消滅得干干凈凈,這功德才能算圓滿,才能夠成就!捌渲栖娭ā保褪瞧剿貙ψ约旱挠柧,自己訓練成一套看家的本事,來對付五欲六塵,對付無明煩惱。至于對治的本事,祖師給我們提出幾個原則,這幾個原則,非常的重要。
這就是我們的明德。在佛法里面講恢復了本性,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我們要知道,明心見性,孔夫子也做得到。為什么他能做到?功夫路子正確!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誠意,由誠意而正心,所以才能明心見性,而后發(fā)揮全體大用。大用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蜃铀陶]的,就是菩薩道!后世人不如孔子,為什么不如?不懂得格物兩個字怎么講法。你看后來的大儒,將格物看作研究物質(zhì)的道理,研究物理,變成現(xiàn)在的物質(zhì)科學。完全用分別心、執(zhí)著心、妄想心,去研究。觀察外面的境界,物象,那怎么能見性呢?怎么能得到真智慧呢?換句話說,怎么能得到圣人的智慧?可見一個字錯解了,根本一錯,后面完全都錯了。那么,格正物欲,古大德司馬光就是這個說法。他是宋朝的宰相,也是學佛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大居士,他的講法與佛法的講法沒有兩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據(jù)《古蘭經(jīng)》載,樓蘭城西五里有山,山中有廟,廟南十五步有一巖,高九丈余。頂有一石,可放五彩奇光。月黑之夜,光柱直沖云宵,方圓十里皆可見之。世人皆奇之,以之為珍寶。遂紛紛前去山中,想據(jù)此寶石為已得。然巖徒壁滑,眾人雖費九牛二虎之力亦不能攀也,攀至途中而跌死者,十有八九。余者皆不敢往,望巖而嘆。廟中有童子不解眾人所為,問其師曰:“世人何故聚之此?” 師答曰:以物喜耶。童子又問“何而不得乎?” 師笑而答曰:“以已悲歟!”童子問:“何以登之?”師答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也!毖援吰鋷燂w而上巖。取石而碎之。
時至今日,人類也依然被“以物喜”之情所脅持,而步入迷途;被“以已悲”之心所左右,而無所建樹。尤如巖下眾人,望巖而嘆,恨已身無雙飛翼。 行為學認為:人的行動只有兩種目的即尋找快樂和逃避痛苦。令人不人解的是煩惱、郁悶、憂愁、痛苦的呼聲愈來愈濃,就像一道道無形的電波,無時無刻不在籠罩著我們,好不容易逃過了白天,它又頑強的闖入我們的夢里,直到我們心力憔悴。當我們已入風燭之年,獨行于海邊山間,夕陽的余輝將白發(fā)染成金黃時,方有所悟;厥鬃哌^的歲月,那一串串顛簸的足跡已無法修正,除了發(fā)出諸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類的感嘆外,還能做此什么呢?
現(xiàn)在我們不妨暫且撇開窗外的喧囂,放下心頭的郁悶,拋掉世俗的煩惱,來細細的分析一下煩惱、郁悶、憂愁、痛苦從何而來。我們又應(yīng)如何逃出這一道道無形電波的干擾,把心情調(diào)到快樂的頻率上,從一首首美妙的樂曲中聆聽時代心跳的聲音?
你的煩惱、郁悶、憂愁、痛苦從何而來?我想答案中一定不會少了這樣幾個我們耳熟能詳?shù)脑~:門子、路子、面子、票子、車子、房子、女子。進一步分析還有這樣幾字眼一直在阻礙著我們的進步:不可能、行不通、沒法子、成問題、辦不到、失敗等。仔細分析這些詞一部分可列為“以物喜”的范疇,一部分則屬于“以已悲”的范疇。我們?nèi)松械陌俜种攀臒⿶、郁悶、憂愁、痛苦都來自于這六個字。
那種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激流永進的豪放情懷沒有了,換來的卻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的感嘆;青梅煮酒共論天下英雄的壯志雄心消失了,取而代之是現(xiàn)代都市里燈紅酒綠下以體溫相互慰藉的悲涼。于是我們嘆不能挾飛仙以遨游,怨不能抱明月而長終,哀生命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我們心中像是有一只輪子不停地轉(zhuǎn)著,由樂而悲,由悲而喜,由喜而憂,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也沒有支點。令人惋惜的是,有人寧愿沉浸在這無邊的輪回中,唱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也懶得聽一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一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過:除了神經(jīng)不正常的人,所有的人都將在煩憂與絕望中度過一生。因為這是上帝的安排,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我們究竟思考什么,引來上帝的“笑”呢?我想思考的內(nèi)容無非是一些追名逐利、勾心斗角之類的小事吧。有時我們自己都會為自己的無能而悲戚,為自己的無才而悲傷,為自己的無貌而悲痛。拿自己像貨物一樣與人比高低、長短、輕重,比過之后,還莫名其妙的“悲”上一翻。上帝哪能不笑呢?
當我們被失敗、絕望所包圍時,當我們被煩躁、郁悶壓的我們無法喘息時,當我們面對金錢、美人的誘惑而無法取舍時,當我們看到巖頂那塊光芒四射的寶石而拼命向上攀爬時,心中不妨默念一下這句至理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身體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以物為喜,以物為念最終必將成空。當一切灰飛煙滅時方才發(fā)現(xiàn)與你最親的是影子。永恒不變的是精神和信念。
世上種種到頭來都會成為過去。人生的精彩之處就在前途之不可測。在以往的社會中,身份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而如今社會則不同,昨天窮困潦倒,今天可能就腰纏萬貫;昨天身卑位微,今日卻能身居高位。所有的人都在為這個命運的變數(shù)而努力著,在努力中上上下下,起起落落。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達人生態(tài)度是我們唯一可以的和“命運變數(shù)”討價還價籌碼。有了她,面對花花綠綠上下起落的世界我們便不會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不以 物喜,不以已悲是人生一大境界,她能讓我們寵辱皆忘,處變不驚,瀟瀟灑灑,自自然然,即便心有悲苦,也能苦中作樂,悲中創(chuàng)喜。這樣我們便能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來看待萬事萬物。 如何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而使我們的不虛度光陰成就一翻事業(yè)呢?
把握今天,忘記昨天,也不要癡想明天。明天是一個未知數(shù),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費在未知的事上?想著明天的種種,今天的時光也白白流逝了。企盼今早的太陽再次升起,太陽已經(jīng)落山。走在今天的路上,能做明天的事嗎?我能把明天的金幣放進今天的錢袋里嗎?明日瓜熟,今日能蒂落嗎?明天的死亡能將今天的歡樂蒙上陰影嗎?我能杞人憂天嗎?不能,否則,明天和昨天一樣被我埋葬。
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境,我們方能看到了沉船側(cè)畔千帆過,病樹枝頭萬木春的生機盎然;方能捕捉到生命過程中無數(shù)精彩而靈動的瞬間;方能把握住了變幻莫測的時代的脈搏。
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情懷,無論身在何處,都能聽到自然界萬物正用它們美妙聲音唱著生命的贊歌。仔細聽聽,有一首定是為你而唱。
新東方的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說:“當別人用一年做成的事我用二年,當別人用五年做成的事我用十年,當別人用十年做成的事我用二十年,實在不行了我就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當他們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我還愉快的活著”。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說的就是要有一個平常心。
生活的路總是有溝溝坎坎,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平常心待之,這個世界沒有不平常的事。日出日落,花開花落,生老病死,自然規(guī)律,又何必常戚戚?君子小人,英雄狗熊,圣人庸人,自古有之,又何必太在意?成功失敗,功名利祿,生死不帶,又何必常惦記?人生短短,春秋數(shù)載,酸甜苦辣,每每掛懷,豈不困哉?天地悠悠,于人不可囊括;于宇宙,不過蒼海一粟罷了。所以,莫以物喜,莫以已悲,是最好的人生哲學。
我常常用于勸導朋友的話中有這樣一句:“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說的是福禍相依的道理,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做人要有平常心。不管福禍、好壞都用平常心去對待,才能在任何情況下正確選擇該選擇的路,而不會因悲喜交加而釀成人生大錯。范進中舉的例子最是典型:因為屢試不中舉,郁郁寡歡,但好歹人是正常;一朝中舉,卻搞的人也瘋掉了。大悲大喜卻不是人生悲劇最好的寫照?歷史上的英雄也好,偉人也好,都是平常人,只不過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應(yīng)該做的事情,所以成就了英雄和偉人。我們不要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做好你手頭在做的事,會讓你的人生獲益非淺。
道理雖然很明白,但卻不容易做到。食五谷雜糧,必定會有七情六欲,有七情六欲,“物喜”“己悲”就變的再尋常不過了。于是乎,如何克制,就成了重點。要想做到平常心,我想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與人為善。善是根本,與人為善才能保持平常心,上善若水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水,平靜,包容,無所不在!吧啤敝v求的是不爭、幫助、包容和犧牲,保持平常心就是要遇事不爭,做自己該做的;遇到別人困難應(yīng)該伸援助之手,助其脫離困境;要心胸開闊,包容一切,不管是好還是壞;要有犧牲,為了善的目標。真正做到這些,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善因出善果!安灰晕锵,不以己悲”,時常保持一顆平常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梁啟超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凡職業(yè)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堅持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fā)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講究無為心態(tài)。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為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其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然的心態(tài),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tài)。
平常心是種行動,而不是空洞的一種無所謂的心態(tài)。
大起大落的感情會使人失去理性,這時你能正確對待日后的生活才是最重要!事業(yè)的跌宕起伏也是在所難免的,一時的旺季不要得意洋洋,但在低估時,也不要一撅不起,這都是非常極端的!以平常之平常為方向,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方為上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諦就在于此吧!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要修煉很多年!
平生修得隨緣性 粗茶淡飯也知足!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人只有在忘卻世間的諸多煩惱,沉浸到美好的回憶之中的時候,才能達到“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快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