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羅西尼懶惰嗎?
每當人們聽到歌劇《塞爾維亞理發(fā)師》中那幽默、風(fēng)趣、輕松、明快的唱段和《威廉·退爾》序曲中那威武雄壯、意氣風(fēng)發(fā)的主題,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位俏皮的胖子——羅西尼,意大利歌劇作曲家。
在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羅西尼是樂壇灸手可熱的人物。他早熟且聰慧,
16歲開始音樂創(chuàng)作,21歲便寫出了歌劇《丹克雷迪》和《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利亞》,引人矚目。在37歲前,羅西尼已經(jīng)寫下了39部歌劇,筑起了宏偉高深的意大利“歌劇殿堂”。
羅西尼是個怪才,人稱“快筆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塞爾維亞理發(fā)師》只用了13天時間便告完成。令同時代的歐洲音樂大師們驚嘆不已。要知道貝多芬創(chuàng)作《第九交響曲》醞釀了十余年,瓦格納創(chuàng)作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用了22年。可見羅西尼創(chuàng)作之神速,其美妙酣暢、詼諧幽默的旋律如同甘泉奔涌,滔滔不絕,汪洋恣肆,不可抑止。然而,“快槍手”羅西尼卻出奇的懶惰、任性,他時常賴在床上作曲,有時不小心把五線紙掉落到地上,嫌撿起來麻煩,就順手拿起另一張五線紙重新作曲。歌劇院委約他每年至少完成2部歌劇,由于他太不守時,一些冒火的經(jīng)紀人就把他鎖在房間內(nèi),逼迫他作曲。他寫完的草稿從窗口傳出,窗外有抄手恭候著。有時歌劇快上演了,序曲還未動筆,把劇院老板急得團團轉(zhuǎn),但只要逮住羅西尼,關(guān)他半天,就大功告成了。奇怪的是,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寫成的音樂都能取悅于人。他的《塞爾維亞理發(fā)師》、《奧賽羅》、《摩西》、《威廉·退爾》均為經(jīng)典之作,令瓦格納贊不絕口,欽佩有加。羅西尼自己也曾傲慢地說:“給我一張洗衣單,我也照樣會將它譜成音樂!
可是,就在整個歐洲音樂界將目光聚集到他身上時,“懸念”誕生了。37歲,正當他完成歌劇《威廉·退爾》,在樂壇如日中天之時,才華橫溢的他毫不猶豫地在絢爛之極中趕走了他的藝術(shù)靈智,關(guān)閉了噴泉般縱情揮灑的樂思,澆滅了火山般涌動的創(chuàng)作熱情,悄然走出歌劇殿堂,一去不回。整整39年,將他的音樂人生寫下了一個長長的休止符,留給音樂史的竟是一頁空白和謎團。人們紛紛猜測,到底為什么?樂思枯竭?委約中斷?迫于生計?疾病纏身?移業(yè)轉(zhuǎn)行?瑣事困擾?隱居修道?游戲人生?……
吉奧阿基諾·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著名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自幼便是音樂天才,十四歲起習(xí)作歌劇。羅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劇和正歌劇的體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和《威廉·退爾》中,他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筆觸,借助民族音樂的因素,賦予作品以生氣,歌劇的音樂形象鮮明,樂曲中洋溢著生活的歡樂,豐富的智慧,辛辣的諷刺,流露出真實和歡快的情緒。他的創(chuàng)作繼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tǒng),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雖然在當時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傳世精品只有《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威廉·退爾》和《賊鵲》序曲等少數(shù)幾部。他是真正的音樂天才,樂思豐富,作曲神速,其《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全劇是在十三天內(nèi)完成,被傳為佳話。
一、十三天寫出總譜
1815年12月底,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和羅馬阿根梯那劇院的歌劇經(jīng)理切薩里尼簽訂了一份合同,約定在1816年1月20日演出一部新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由于時間緊迫,為了保證如期完成創(chuàng)作任務(wù),合同規(guī)定羅西尼在作曲期間,要和將在初次演出時扮演費加羅一角的意大利男中音歌手查姆博尼住在一起。羅西尼到底花了多少天寫出這部歌劇,向來說法不一。有人說十三天,有人說十五天,有人說三星期,也有人說是一個月。有人問唐尼采蒂(1797—1848):“你相信羅西尼在十三天內(nèi)寫出《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的總譜?”唐尼采蒂不懷好意地擠擠眼睛說:“很可能是這樣,因為他是個懶漢!
二、羅馬獲勝記
意大利作曲家帕伊西埃洛(1740-1816)作曲的《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1782年),是當時
歐洲最受歡迎的喜歌劇之一。34年以后的1816年初,羅西尼作曲的同一題材的同名喜歌劇,在羅馬阿根梯那劇院首演。這時帕伊西埃洛已經(jīng)七十六歲,離開他的死期只有四個月了。他相信他的年輕的敵手是注定要失敗的。他從那不勒斯寫信給一個在羅馬的朋友,要他想盡一切辦法,促使羅西尼的歌劇遭到慘敗。初演的那天晚上,吹哨子、喝倒采的打手匯集在阿根梯那劇院。羅西尼的敵人們的計謀不見得有多高明,倒是一些偶發(fā)事件幫了他們的忙。扮演伯爵的西班牙男高音歌手加爾西亞(1775—1832)演第一幕時要求在羅西娜的陽臺下自彈吉他唱一首西班牙歌曲,這對于加強地方色彩是有幫助的。但正要唱歌時,加爾西亞才發(fā)覺吉他沒有調(diào)弦,他只好面對著等他歌唱的聽眾調(diào)起弦來。不巧,一根弦斷了,他在聽眾的嗤笑聲中換上了新弦。更糟糕的是這支歌曲不討聽眾的喜歡,聽眾在臺下哼著西班牙的華麗曲調(diào)來嘲弄他。接著,費加羅登場時又挾了一只吉他,聽眾立刻哄笑起來,謠唱曲《在城里打雜好不闊氣》消失在一片喧鬧聲中。幕后傳來了羅西娜的歌聲:“繼續(xù)吧,親愛的,繼續(xù)下去!甭牨姷聂[聲倒是真的在“繼續(xù)下去”。羅西娜演得很動人,可惜第一次聽到的不是一首詠嘆調(diào),而是一些枝枝節(jié)節(jié)的曲調(diào)。伯爵和費加羅的二重唱是在嘶嘶聲和尖叫聲中開始的。好在羅西娜的謠唱曲《你的聲音多溫馨》贏得了熱烈的掌聲。羅西尼知道這不是對音樂而發(fā)的,而是對歌手的贊賞。他在向聽眾鞠躬致謝后說:“謝謝她吧,沒有她,你們就不會有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機會!毕乱粋二重唱又喧嚷起來。第一幕的終場變成了一幕啞劇。落幕時,羅西尼一面鼓掌,一面聳聳肩表示輕蔑。演第二幕時,從開幕喧囂到落幕,只有音樂家和歌者可以聽到音樂。羅西尼始終保持著鎮(zhèn)靜。當扮演費加羅的查姆博尼、扮演伯爵的加爾西亞、扮演羅西娜的里該蒂等主角卸好妝,趕到羅西尼的住所慰問他時,羅西尼已經(jīng)睡著了。第二天,羅西尼從他三年前所寫的歌劇《奧雷利亞諾》中借用了一個曲調(diào),寫成了謠唱曲《天空里射出紅光》,來代替加爾西亞那首倒楣的西班牙歌曲。到了夜里,他裝病逃避了指揮的工作。這一晚的演出扭轉(zhuǎn)了頹勢,音樂博得了熱烈的喝采聲,并連續(xù)一星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羅西尼的敵人終于被擊敗了。
三、肺腑之言
羅西尼寫過近四十部歌劇。他的許多歌劇序曲,都是在歌劇上演的前夜或當天,在“急來抱佛腳”的緊迫狀態(tài)下寫出來的。他甚至認為作曲必須在“急中”才能“生智”。有一次,他勸告一位青年歌劇作曲家,非到演出前夕不要動手寫序曲時,說了下面一段有趣的話:“沒有比急迫的需要更能激起靈感的了。抄譜員等著要稿子,經(jīng)理急得扯頭發(fā),這對創(chuàng)作是
絕好的幫助。在上演我歌劇的年代,所有的意大利劇院經(jīng)理都是三十歲就禿了頂。我在一間小房間里寫《奧賽羅》的序曲,那些最厲害的經(jīng)理們把我關(guān)在這里,每餐只給一盤通心粉,還威脅我說:‘不寫完最后一個音符,休想活著走出這房間!’《賊鵲》的序曲,是在首次上演的當天寫出來的。換布景的工人們在旁邊看著我,他們奉命每當我寫好一頁,就把稿子從窗里扔出去,遞給等著抄譜的人——如果我寫不出稿子來,他們會把我的身體也從窗戶里扔出去的!”
四、生活素描
為羅西尼立傳的作家貝拉斯·布里曾描繪了羅西尼的日常生活情景:羅西尼每天中午十二點起床,起床后需耗費近兩個小時來梳妝打扮和用餐。下午兩點到三點,照例去找西班牙著名女歌唱家柯爾布朗(此人后來成為羅西尼的妻子)。下午三點到五點,他泡在咖啡館里,一邊吃冰淇淋,一邊看報。五點至六點,是他固定的閑逛時間。六點鐘,他準時與朋友共進晚餐。之后一直到后半夜,他都在劇場中縱情歡樂。他還是一個美食家式的人物,常在大飽口福之際,流露出創(chuàng)作靈感。他十分善于享樂,他的
“封筆之作”——歌劇《威廉·退爾》創(chuàng)作于1829年,當時他才三十七歲。此后的近四十年,他離開了歌劇界,去過普通人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