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
勃拉姆斯的父親,約翰·雅克波·勃拉姆斯(Johann Jakob Brahms),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來到漢堡(Hamburg),尋找城市音樂家的工作。他精通幾種樂器,卻發(fā)現(xiàn)工作中多是演奏法國圓號(horn)和低音提琴(double bass)。 他娶了比自己大17歲的縫紉女工Johanna Henrika Christiane Nissen為妻。最初,他們住在城市碼頭附近的 Gängeviertel街區(qū), 六個月后搬到Dammtorwall的一所小房子,位于漢堡城北邊的內(nèi)阿爾斯特湖(Inner Alster)。
約翰·雅克波給予兒子最初的音樂訓練。勃拉姆斯七歲起跟隨奧拓·弗里德里希·威利巴爾德·克塞爾(Otto Friedrich Willibald Cossel)學習鋼琴。他顯示出最初的潛力(他的弟弟弗里茲Fritz也成為一名鋼琴家),還在餐館和劇院彈奏并且教別人練琴以補貼家用。勃拉姆斯十幾歲出頭的時候被迫在酒吧妓院彈琴,這里面有長長的故事可講;最近研究勃拉姆斯的學者庫爾特·霍夫曼(Kurt Hoffman)提出這些傳說都是假的。但這些事情顯然是勃拉姆斯自己講述的,不管怎樣,霍夫曼的觀點值得懷疑。
勃拉姆斯也學過一段時間大提琴(cello),但是隨著老師攜帶他的琴潛逃而中止。 在跟著奧拓·克塞爾進行最初的鋼琴學習后,他又師從Eduard Marxsen,此人曾在維也納受教于Ignaz Seyfried(莫扎特Mozart的學生)和Carl von Bocklet(舒伯特Schubert的密友)。年輕的勃拉姆斯在漢堡舉行過一些公開的音樂會,但是直到19歲進行一場音樂旅行之前他作為鋼琴家都沒有什么名氣。隨后,他經(jīng)常參與自己作品的演奏,無論獨奏、伴奏還是作為室內(nèi)樂的一員。他是自己的作品1859年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和1881年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首演者。十幾歲出頭就開始指揮合唱團,他最后成為技藝精湛的合唱與管弦樂隊指揮。
與約阿希姆和李斯特會面。勃拉姆斯很早就開始創(chuàng)作,但隨后就銷毀了大多數(shù)早期作品的樂稿;比如Marxsen的朋友和學生Louise Japha,就記錄過勃拉姆斯11歲時曾演奏或臨時準備過的一首鋼琴奏鳴曲。他的作品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直到1853年4、5月間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在巡回音樂會上伴奏。在此次巡回演奏中,他在漢諾威(Hanover)見到約瑟夫·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然后到魏瑪(Weimar)宮廷在那里見到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 Peter Cornelius和 Joachim Raff。根據(jù)勃拉姆斯同李斯特會面(見面伊始李斯特就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4號諧謔曲)的幾位目擊人講,Reményi 因勃拉姆斯未能全身心的贊美李斯特的B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而不高興(據(jù)信勃拉姆斯在李斯特演奏最近作品時睡著了),不久他們的合作就中止了。
勃拉姆斯和舒曼
約阿希姆寫了一封給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推薦信交給勃拉姆斯,在萊茵蘭(Rhineland)的一次徒步旅行后勃拉姆斯登上了開往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的列車,到達后他受到了舒曼一家的歡迎。舒曼吃驚于這個20歲青年的天賦,寫了一篇文章《Neue Bahnen》(《新道路》),向音樂界推薦這位他認為“能完美表達這個時代”("destined to give ideal expression to the times")的年輕人,此文發(fā)表于1853年10月28日的《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New Journal of Music,即新音樂雜志,舒曼自己的刊物)。舒曼的看法受到他周圍小圈子的一些質(zhì)疑,這也進一步加強了了勃拉姆斯天生的對作品和技術的完美主義要求。在杜塞爾多夫的時候,勃拉姆斯和舒曼與阿爾伯特·迪特里希(Albert Dietrich)一起為約阿希姆寫了一首鋼琴奏鳴曲:F-A-E奏鳴曲。勃拉姆斯深深的愛慕上舒曼的妻子,大他14歲的作曲家和鋼琴家克拉拉(Clara),這是一段他背負終身、情緒熱烈但也許是柏拉圖式的感情。他終身未娶,盡管與幾位女性有著強烈的感情,盡管1859年在哥廷根(Göttingen)曾與Agathe von Siebold有過后來被終止的婚約。在舒曼企圖自殺并于隨后1854年2月被限制在波恩(Bonn)附近的一所精神療養(yǎng)院后,勃拉姆斯成了克拉拉同她丈夫間的調(diào)解者,同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這個家庭事實上的支柱。
在代特莫爾德和漢堡
隨著1856年舒曼在療養(yǎng)院去世,勃拉姆斯從此分身為二:在漢堡組建并指揮一個女聲合唱團,同時在代特莫爾德公國擔任宮廷音樂教師和指揮。1862年他首次來到維也納,并在那里呆過冬天,1863年被任命為維也納歌手學院合唱團(Vienna Singakademie)的指揮。盡管次年就辭去這個職位并期望在別地獲得指揮的工作,勃拉姆斯仍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維也納,不久他就安家于此了。 1872年到1875年擔任維也納音樂之友音樂會(Vienna 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的指揮;后來不再出任任何正式職位。1877年他婉拒了劍橋大學的名譽音樂博士頭銜,但1879年卻接受了布雷思勞大學的榮譽,并作了《學院節(jié)日序曲》(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表示感謝。
19世紀50、60年代,勃拉姆斯的創(chuàng)作比較穩(wěn)定,但是他的音樂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最初的上演尤其受到惡評。他的作品被以李斯特和瓦格納(Richard Wagner)為首的“新日爾曼學派”(New German School)貼上過時守舊的標簽。勃拉姆斯其實欣賞瓦格納的一些音樂,也認為李斯特是一位偉大的鋼琴家, 但是兩派的之間的“浪漫主義之爭”不久就使得爭個歐洲音樂界卷進來。勃拉姆斯陣營的都是他的摯友:克拉拉·舒曼,著名音樂評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 Eduard Hanslick),維也納一流的外科醫(yī)生西奧多·畢羅德(Theodor Billroth)。1860年勃拉姆斯努力想組織一次公開的聲明以抗議對他們音樂的過度指責。他的聲明過于倉促,只得到3個支持簽名,最終流于失敗, 從此勃拉姆斯不再參與公開的辯論。
鼎盛時期
1868年勃拉姆斯結構最龐大的合唱作品《德語安魂曲》( Ein deutsches Requiem,又稱《德意志安魂曲》)在不來梅(Bremen)的首演成功為他在歐洲贏得了盛譽,也讓很多人認識到他實現(xiàn)了舒曼的預言。 也許這也給了勃拉姆斯信心去最終完成一系列醞釀已久的作品,比如康塔塔《里納爾多》、他第一部弦樂四重奏、第三部鋼琴四重奏,還有著名的第一交響曲。第一交響曲發(fā)表于1876年,盡管在60年代早期就開始創(chuàng)作(他的一些朋友曾看到第一樂章的一個版本)。其他三部交響曲隨后也分別于1877年、1883年和1885年發(fā)表。從1881年起,他能夠和邁寧根公爵(Duke of Meiningen)的宮廷樂隊一起實驗自己的管弦樂新作,這個樂隊的指揮是漢斯·馮·比洛(Hans von Bülow)。勃拉姆斯經(jīng)常旅行,兼有商業(yè)(音樂巡回)和興趣的因素。1878年起,他常在春天訪問意大利,并找尋可以在夏天寫作的美麗鄉(xiāng)村。他熱衷于步行,特別喜歡在戶外消磨時光,在那里他覺得能更清醒地思考。1889年,美國發(fā)明家托馬森·愛迪生(Thomas Edison)的一位代表,Theo Wangemann,在維也納訪問了勃拉姆斯,并邀請他作實驗性的錄音。他在鋼琴上演奏了匈牙利舞曲第一首的簡短版本。錄音后來發(fā)行于一部早期鋼琴演奏的密紋唱片上(由Gregor Benko編輯);雖然這段很短的音樂之前的人聲介紹相當清晰,但琴聲卻淹沒于針頭在唱片上的摩擦噪音中而幾乎不可聞。 不過這仍然是最早的由大音樂家所錄制的錄音。分析人士和學者仍然對介紹人聲部分究竟是Wangemann的還是勃拉姆斯的存在分歧。
晚年
1890年,57歲的勃拉姆斯決心放棄作曲。但是正如事實所證明,他沒能遵守自己的決定,并在死前數(shù)年寫下一系列公認的杰作。對邁寧根管弦樂隊單簧管樂手理查德·穆菲爾德( Richard Mühlfeld)的欽佩感動,促使他寫下單簧管三重奏Op.114、單簧管五重奏Op.115(1891)和兩首單簧管奏鳴曲Op.120(1894)。他也創(chuàng)作了幾部鋼琴作品Op.116-119、《四首嚴肅的歌》(Vier ernste Gesänge)、Op.121(1896)和管風琴作品Op.122《十一首贊美詩序曲》(1896)。 完成作品Op.121時,勃拉姆斯患上癌癥(資料不能確定是肝臟還是胰腺)。他病情逐漸惡化,死于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葬于維也納的中央墓地(Zentralfriedhof)。
約翰內(nèi)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國古典主義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早年曾從戈賽爾、馬克遜學鋼琴,一生交游頗廣,尤得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的賞識與支持,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并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nèi)樂的地位。他還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xié)奏曲,其中以《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最為著名。他的交響曲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但晦澀難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一、痛苦的愛情
勃拉姆斯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對舒曼的夫人克拉拉發(fā)生了遠遠超過了友誼的感情。1855年,當他開始寫作《c小調(diào)鋼琴四重奏》(作品60號)時,舒曼已經(jīng)進了恩德尼希瘋人院。在照顧克拉拉的日子里,勃拉姆斯和她的關系更為密切了。但這也越來越使他感到這種愛情是不正當?shù),因為他對舒曼象對父兄一樣尊敬?853年舒曼在《音樂新報》發(fā)表《新的道路》一文,熱情推崇勃拉姆斯,盡力提攜這個德國音樂界的后起之秀。因此,勃拉姆斯對舒曼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從道義上說,他對克拉拉的愛是不可容許的,何況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了十四歲,而且這種愛也不可能填補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感情和理智的沖突日益尖銳,使勃拉姆斯在精神上感到莫大的痛苦。1858年,他另外愛上了女中音歌手馮·西博爾德,但這次戀愛也沒有成功,他不得不再一次陷入痛苦的世界。他的《c小調(diào)鋼琴四重奏》從1855年開始構思,屢經(jīng)修改,直到1875年才最后完成,中間經(jīng)過了整整二十年。1868年,當勃拉姆斯把第一樂章拿給他的傳記作者戴特爾斯(1833—1907)看時,他說:“請想象一個人將要開槍自殺,對于他,已沒有別的出路!绷暌院蟮1874年10月,當他把四重奏的全稿送給維也納外科教授、他的朋友比爾洛特時,他寫道:“我把這四重奏純粹做為一件古董送給你——它是穿藍色燕尾服和黃色背心的人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圖!边@句話引用了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末尾對死去的維特的描寫,其意不言自明。1875年8月,勃拉姆斯把這件作品交給出版商西姆洛克出版時,又在信中說:“你在封面上必須 畫上一幅圖畫:一個用手槍對準的頭。這樣你就可以形成一個音樂的觀念。為了這個目的,我將送給你一張我的照片,藍外套、黑短褲和馬靴是最合適的,因為我知道你喜歡彩色印刷!辈匪沟倪@些話,證明這個作品反映了青年勃拉姆斯的“少年維特”式的生活和對克拉拉·舒曼的痛苦愛情。勃拉姆斯同克拉拉·舒曼的友誼是終生的,而且當克拉拉·舒曼在1896年去世以后,勃拉姆斯也只再活了一年。
二、一往情深搖籃曲
1864年,勃拉姆斯在漢堡遇見了一個維也納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貝爾塔。奧地利姑娘特有的溫柔嫵媚和天真爛漫,比起一本正經(jīng)、不茍言笑的北方姑娘來,自有一種神秘的魅力。貝爾塔讓他 一見鐘情了。從她身上,勃拉姆斯感到他注定要終老于此的奧地利的土地是那么可愛。他寫信給他的朋友約阿希姆(1831—1907)說:維也納畢竟是音樂家的圣城,通過貝爾塔,使他感到這個音樂之都對他有著雙重的吸引力。他曾跪倒在格累臺納夫人面前,求她發(fā)出邀請,讓他和這個姑娘會面。他和貝爾塔的愛是兩廂情愿的,但在談婚論嫁的時候終于遭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礙。貝爾塔嫁給了法柏先生。當他們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勃拉姆斯送給她一首“隨時隨地可以用來 取樂”的《搖籃曲》(作品49之4)!巴砩虾茫估锖,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閉上眼,你也快睡覺”的曲調(diào),是一首用古老的奧地利方言吟唱的連德勒舞曲的自由對位。在漢堡時,貝爾塔經(jīng)常對勃拉姆斯唱這首舞曲:你也許在思量,你也許在夢想,愛情總是不能和權力相對抗?要送給舊日的情人一首包含紀念和祝賀雙重意義的歌曲,確實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三、最后的古典派大師
勃拉姆斯同巴赫、貝多芬一樣,都寫絕對音樂而不寫標題音樂。主題與變奏曲這種古老曲式是勃拉姆斯喜愛運用的曲式之一。也許只有一個成為音樂家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賞勃拉姆斯最偉大的作品——那四部大交響曲和室內(nèi)樂。但百多年來,似乎任何人都會喜歡那首溫柔的搖籃曲,和那些輕松活潑的德國圓舞曲,以及那些激動人心的匈牙利舞曲。浪漫派音樂大師舒曼一直極為欣賞這位成為德國古典派大師之最后一人的勃拉姆斯,這似乎有些奇怪。但如果仔細研究過眾多后人對勃拉姆斯的不同評價后,也就不會覺得奇怪了。后人不僅對勃拉姆斯的藝術褒貶不一,而且對這位音樂家究竟應該歸屬于哪一個樂派,也頗有爭議。就勃拉姆斯的生活年代而言,顯然是浪漫主義音樂處于全盛的時期,況且他與舒曼、李斯特等浪漫派音樂家交往甚密,這就使他的音樂風格難免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是很多文獻將他列為浪漫派音樂大師的原因。更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摻雜著浪漫主義新酒的古典主義陳酒”,也是較為恰當?shù)摹?br />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約翰內(nèi)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國古典主義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早年曾從戈賽爾、馬克遜學鋼琴,一生交游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賞識與支持,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并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 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nèi)樂的地位。他還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xié)奏曲,其中以《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最為著名。 他的四部交響曲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但晦澀難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個人簡介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約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一般簡譯為勃拉姆斯。1833.5.7 - 1897.4.3),德國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國漢堡的一個職業(yè)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父親是低音提琴手,7歲隨父親學鋼琴,10歲便在水濱酒吧里演出,十五歲時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開始作曲,此時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二十歲時用半低音鋼琴演奏貝多芬的協(xié)奏曲,并當場把每個音都提高了半音,移調(diào)試驗引起了年僅21歲的哈諾瓦管弦樂團首席樂手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興趣,兩人交好,勃拉姆斯為約阿希姆寫了畢生唯一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約阿希姆感嘆勃拉姆斯的才華像“寶石一樣純凈,雪一般柔潤”。
勃拉姆斯在約阿希姆推薦下,投奔至魏瑪?shù)睦钏固,然而勃拉姆斯對李斯特花哨的音樂風格及其反感。后來他懷揣推薦信找到杜塞爾多夫舒曼夫婦,得到賞識與支持。被推向樂壇。1862年到維也納,在充分準備后才開始寫交響曲,1876年完成C小調(diào)第1交響曲, 1877年完成D大調(diào)第2交響曲, 1883年完成F大調(diào)第3交響曲, 1885年完成E小調(diào)第4交響曲。 除了四部不朽的交響曲,還有許多非交響作品,都有濃厚的勃拉姆斯特質(zhì)。19世紀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的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維也納,漢堡港的所有船只都為之鳴笛并下了半旗。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成就地位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勃拉姆斯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后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他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y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
勃拉姆斯的音樂既反映出他德國北部故鄉(xiāng)的樸實無華,又反映出維也納的嫵媚動人。在他的****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現(xiàn)出了這兩個方面。他出自對人類善良的信念和對德國人民的愛,緊緊依靠德國古典音樂大師——自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紀末德國音樂中開始出現(xiàn)的一些頹廢現(xiàn)象相對抗的包羅萬象的作品來。這正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要歷史功績所在。在德國音樂中,人們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貝多芬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繼承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tǒng),以深刻的人道主義和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fā),著力表現(xiàn)時代精神風貌和斗爭生活,作品成為貝多芬之后西歐交響音樂的杰出典范。難怪人們把他的《第一交響曲》譽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記敘說:“在我背后不斷地聽到巨人(指貝多芬)的腳步聲。”勃拉姆斯寫作交響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輝的表現(xiàn),但他的樂隊表現(xiàn)卻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繼承古典樂派交響樂的結構形式的同時,勃拉姆斯又賦予作品浪漫主義的色彩和氣質(zhì)。作品結構嚴謹,情思蘊藉,規(guī)模龐大。他還將德國古典作曲家嚴密的復調(diào)技術和動機發(fā)展手法運用到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中。重要作品還有《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樂《學院典禮序曲》及樂作品《搖籃曲》等優(yōu)秀曲目。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愛情故事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1896年,63歲的勃拉姆斯拖著病危之軀,絕望而痛苦的行駛在歐洲大陸。從瑞士急匆匆地趕往法蘭克福參加一場葬禮。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車,車載著他離他要去的地方越來越遠。 當他趕到法蘭克福的時候,那場葬禮已經(jīng)結束。十字架后面睡著他永遠無法再看到的人。
天蒼蒼,野茫茫,他一個人孤獨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無人知曉名字的小提琴曲,傾訴著43年的情愫與40年的思念。
聽眾唯有墓中人。
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鋼琴演奏家,音樂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師母。
1853年,20歲的勃拉姆斯初次見到大他14歲,并且已是幾個孩子母親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對克拉拉一見鐘情。在此后幾年內(nèi),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顧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醫(yī)院里死去。
幾年的朝夕相處加深了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愛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師母,是他始終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師舒曼的妻子。理智壓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間隔絕的方式把自己的愛也隔絕在絕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選擇離開,永遠不相見。
那一年,1856年。
勃拉姆斯身體離開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離開了,無人知道。離開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經(jīng)資助克拉拉全國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寫給克拉拉情書,卻始終沒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聯(lián)系,時刻關心著對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獻給克拉拉的《C小調(diào)鋼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創(chuàng)作的每一份樂譜手稿,都寄給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愛情爆發(fā)時如同洪水猛獸,勢不可擋。但是,勃拉姆斯始終沒有讓自己愛欲浪濤漫過理智的大壩。他把這種思念全部用音樂表現(xiàn)。他說:“我最美好的旋律都來自克拉拉!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主要作品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勃拉姆斯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nèi)樂的地位。此外,他還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響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xié)奏曲,其中以《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a小調(diào)小提琴、大提琴雙協(xié)奏曲》最為著名。
(1)管弦樂作品:小夜曲2部,交響曲4部,鋼琴協(xié)奏曲2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與大提琴協(xié)奏曲,《圣安東尼眾贊歌主題變奏曲》、《學院節(jié)慶序曲》、《悲劇序曲》。
(2)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里納爾多》、《狂想曲》(女獨、男合及樂隊),《命運之歌》,《勝利之歌》。
(3)室內(nèi)樂:可以說勃拉姆斯的室內(nèi)樂不僅是他自己一生創(chuàng)作中最杰出的部分,而且也是整個室內(nèi)樂發(fā)展歷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室內(nèi)樂延續(xù)了從海頓到貝多芬的古典主義形式,而在內(nèi)容上則是純粹浪漫主義的,就這樣,古典的韻味與浪漫的激情相碰撞,造就出了精美同時又有著深刻內(nèi)在情感的作品。在所有音樂形式中,室內(nèi)樂是最適合表現(xiàn)心靈深處世界的一種音樂形式,特別是對于浪漫主義時代孤獨的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來說,也是對于在漫漫生命旅途上獨守一生的勃拉姆斯來說,室內(nèi)樂是表述自己獨特的個性思想和記錄自己詩意的情感世界的最好方式——憂郁而懷舊,同時又散發(fā)著甜美和光澤,這是他的室內(nèi)樂給人的總體感覺,這些音樂每一部都是傾心之作,每一曲都是心靈之聲,每一首都值得用心去聆聽、用心去體驗,因為它們是勃拉姆斯的生命的印痕。作品有弦樂六重奏2首,弦樂五重奏2首,弦樂四重奏3首,單簧管五重奏1首,鋼琴五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3首,鋼琴三重奏3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的三重奏1首,小提琴、圓號、鋼琴的三重奏1首,小提琴奏鳴曲3首,大提琴奏鳴曲3首,單簧管奏鳴曲2首,豎笛五重奏一首。
(4)鋼琴獨奏曲: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鋼琴家,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并不多,可是幾乎每一首都是精品。從他的第一首作品C大調(diào)奏鳴曲到最后的20首小品,可以說這一體裁貫穿了他的創(chuàng)作歷程,也反映了他內(nèi)心最封閉的一面。勃拉姆斯和肖邦,門德爾松,舒曼一樣都是浪漫主義的鋼琴作曲大師。而勃拉姆斯絕不同于肖邦的激情,門德爾松的靈氣,舒曼的多情。他有他獨特的個性。作品有奏鳴曲3首;變奏曲:(a)舒曼主題,(b)自作主題,(c)匈牙利主題,(d)帕格尼尼主題(兩套);《亨德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曲》;兩首狂想曲 Op.79;3首間奏曲 Op.117;隨想曲;敘事曲。
(5)雙鋼琴作品:變奏曲: (a)舒曼主題,(b)海頓主題(兩架鋼琴);兩架鋼琴的奏鳴曲(即鋼琴五重奏);《愛之歌圓舞曲》;《親愛之歌圓舞曲》;《匈牙利舞曲》。
(6)管風琴曲:眾贊歌前奏曲11首。
(7)歌曲:獨唱歌曲近二百首,二重唱,德意志民歌改編曲。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8)交響曲:勃拉姆斯的交響曲的構思之宏偉和規(guī)模之龐大,同他的先輩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他的音樂戲劇性可說來自貝多芬,對民間歌曲、舞曲等體裁的興趣顯然效法于舒伯特,他個人熱情的敘述音調(diào),則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繼承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tǒng),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義和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著力表現(xiàn)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斗爭生活,他的作品成為繼貝多芬之后西歐交響音樂的杰出典范。如果同奧地利交響樂作曲家布魯克納相比較,布魯克納的九部交響曲好象都是從一個統(tǒng)一的結構派生出來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響曲卻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內(nèi)容,各自形成一部獨特的音樂戲。骸兜谝唤豁懬废笫吩娔前愫陚,可以看到貝多芬"從黑暗到光明"的構思的強烈影響;《第二交響曲》是風俗舞蹈性的抒情詩;《第三交響曲》是一曲悲壯的頌歌,但它的戲劇性的終曲卻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響曲》的戲劇性發(fā)展則幾乎達到古典悲劇的境界。
勃拉姆斯代表作有:第一交響曲(風格與貝多芬的交響曲相似,被稱為“貝十”)、第三交響曲(Op.68、90),小提琴協(xié)奏曲,雙重協(xié)奏曲,#c小調(diào)鋼琴連彈曲《匈牙利舞曲》第5號。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搖籃曲
《搖籃曲》,這首常用于小提琴獨奏的《搖籃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傳作者為祝賀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這首平易可親、感情真摯的搖籃曲送給她。法柏夫人是維也納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漢堡時,曾聽過她演唱的一首鮑曼的圓舞曲,當時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優(yōu)美的歌聲所感動,后來就利用那首圓舞曲的曲調(diào),加以切分音的變化,作為這首《搖籃曲》的伴奏,仿佛是母親在輕拍著寶寶入睡。原曲的歌詞為“安睡安睡,乖乖在這里睡,小床滿插玫瑰,香風吹入蘿里,蚊蠅寂無聲,寶寶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陽升起!蹦翘耢o、優(yōu)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詩(片段1)。后人曾將這首歌曲改編為輕音樂,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就像一首民謠那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