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干涸、炎熱死一樣的沉寂。然而,在灼熱的地表下,或是你不易察覺的陰影處,繁榮著另一個世界。數(shù)千種沙漠動物在此繁衍生息,還有各種各樣頑強生存的植物。對于所有沙漠有機體來說,水資源的匱乏無疑是****的威脅。而比起植物,沙漠動物還有額外的生存危機——極端炎熱的氣溫。除去毫無遮攔的從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巖石和土壤吸收太陽輻射熱量后,發(fā)射散發(fā)出的熱輻射)令周圍的空氣不斷加溫,困擾著動物們。理論上,動物的身體只能適應很小的溫度變化。當超出這個變化范圍,機能組織將無法正常運作,動物就會死亡。而在沙漠中,每年約有4-5個月的時間,日常氣溫變化都超出動物身體所能承受的范圍,加上缺乏維持生命的水,沙漠動物的生存機率似乎非常之低。進化是奇妙的,生物為了適應周圍環(huán)境,其部分生理機能或行為會因循生存需要而有所進化,沙漠動物也不例外。在最熱的季節(jié)里,最活躍的可能是某些沙漠蜥蜴,灼熱的陽光下,它們還會在沙地上奔跑。不過在高溫的地表,它們行動極其迅速,只在涼快的陰影處停駐。它們特有的長腿在奔跑時不會吸收太多地表熱量。
在“淡水貴于油“的沙漠里,動物的生存競爭是圍繞著水展開的。也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動物王國的沙漠之子們也練就了一身覓水求生的本領。在澳大利亞的沙漠里還有一種渾身長刺的四腳蛇(蜥蜴)。在一般人看來,它身上那些小倒刺和突起物是專門對付食肉動物的防身武器,可誰曾想到它還有特殊的蓄水功能?!其實,四腳蛇皮膚的角質(zhì)層上有無數(shù)的小孔,小孔的開口在小刺之間的凹陷處,水滴正是通過小孔進入皮膚的。但深層組織卻沒有小孔,水分并不能長驅(qū)直入向體內(nèi)縱深滲透,但也未就此打住或散失。水分在皮膚里朝其頭部流動,一直流到毛細管網(wǎng)絡匯合成的兩個多孔小囊里。這兩個小囊長在四腳蛇的嘴角兩側(cè),是一對絕妙的水分收集器,四腳蛇只要動一下頜部,水滴就會自動冒出來。所以,沙漠中?梢砸姷剿哪_蛇浸泡在不可多得的水中,用其皮膚吸附大量的水分,匯集于囊中以備不時之需。再有,四腳蛇身上小刺的溫度低于皮膚,一旦進入夜晚,小刺就能從空氣中聚集水分而形成水滴,并迅速被“干旱”的皮膚吸收。
前年,在新疆魔鬼城旅行時,我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只灰黃的蜥蜴。這個身長不足十公分的小家伙,當時正仰頭張口地趴在一株沙棘下面,兩只小眼炯炯有神地盯住葉片上一顆欲滴未滴的露珠。
“真可憐!” 我嘆息一聲,伸手想幫它將露珠碰落。
“不可以!” 導游是位維族少女,她制止著,“你的好心,會傷害它!
見我一臉迷惑,她便解釋道:“這顆露珠是由夜間霧形成的。你看,方圓幾里就只有這株灌木,而它又僅有這四五片葉子,如果敲落它,就會亂了露珠下滴的方位,蜥蜴是很難接在口中的。其次,蜥蜴一旦受驚嚇,就會倉惶而逃。這偌大的沙漠,它又能在哪里找到第二顆露珠呢?”
“就讓它這么著?” 我仍然不解。
“是呀,也只有這么等著,”導游說,“想必它爸爸、媽媽或這里整個的蜥蜴一族,就是用這種方式接飲露珠呢!”
“萬一接不到呢?”
“起碼有一定的希望吧!睂в慰隙ǖ卣f:“即使接不住,明天還可以再接,只要有希望,生命就可以支撐下去!”
但事實并非如此。兩小時后我們從原路返回時,雖然看見蜥蜴仍紋絲不動地趴在那里,依然張口仰頭盯著那片葉子,但葉片上的露珠卻沒有了!
原來,火辣辣的太陽早把露珠烤干了,而那片葉子,也失去了先前的生機。
失望與傷感,寫在我們的臉上。我掏出喝空了的礦泉水瓶,努力倒出一滴水珠,將它輕輕湊向蜥蜴。五公分、兩公分、一公分——可直到水滴流進蜥蜴口中,它仍一動不動。
“難道死了?”導游說。
我輕輕地把它捏了起來,它依然一動不動,果真是死了!拔乙阉糇鳂吮。”說著,我莊嚴地把它放進那只空瓶中。
在半夜時分,我卻被一陣細細的響動驚醒了。循聲望去,礦泉水瓶中的蜥蜴竟然活了!它四處爬動著,在尋找外出的路徑。莫非是空瓶中殘留的水氣讓它起死回生了?我默默盯著它,心中卻激動不已——為它不逃不避、面對生存的執(zhí)著,更為它伺機再生、頑強的生命力……
翌日一早,在離去之前,我輕輕把瓶子放在地上。蜥蜴爬出瓶子,歡快地奔向沙漠,并與那片廣袤的灰黃,很快融成了一色……
澳洲刺角蜥環(huán)境適應的高手!
學名:Moloch horridus
科屬:飛蜥科
原產(chǎn)地:澳洲中部及西部
棲息環(huán)境:產(chǎn)于中部者棲息于砂地或長有刺草的沙漠區(qū),西部者則生活于干燥矮林區(qū)
體長:15厘米
適溫:26℃-32℃
其實這套漂亮的“外衣”,不僅起到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更好的吸收水份,大家都知道,我們澳洲刺角蜥生活在沙漠地區(qū),干燥的沙漠氣候致使每年的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所以我的皮膚表面上就長有了許多細溝紋一直延接至嘴部位置,身體上若沾有水份的話,便可利用毛細管原理及時汲取水份,供應身體各器官所需。
形態(tài)特征:全長15公分,皮膚表面上具有許多細溝紋延接至嘴部位置,身體上若沾有水份的話,便可利用毛細管原理汲取水份。
生活習性:棲息環(huán)境依產(chǎn)地的不同而互有差異;其中分布于中部的個體,棲息于砂地或長有刺草的沙漠區(qū)。產(chǎn)于西部者。則生活于干燥矮林區(qū),地棲型,日行性。
就可以經(jīng)由虹吸作用將水份引入口中,在身上凝結(jié)的露水也可以同樣方式進入口中,這也就是魔蜥在沙漠中賴以維生的獨門絕技。
蜥蜴和蛇類一直以來都是最能適應各種環(huán)境的高手,尤其是蜥蜴,在面對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時,身體結(jié)構也能隨之做出最適應的改變。所以這個物種可以生活于海洋、棲息于樹上、游玩在沙漠、潛藏在地底,甚至能夠飛翔于空中,為適應周圍環(huán)境而進化出各種不同的體態(tài),比如為適應漂流物而廣布于太平洋諸島的蛇眼蜥蜴、為適應樹棲生活而擁有特殊腳趾及尾部構造的守宮、為適應各種不同的地底環(huán)境進化成具有四肢或無四肢的石龍子,以及因為適應森林樹棲生活而演化成具有各種特殊能力的變色龍。面對如此千變?nèi)f化的適應方式及技術,有時真的令人無法置信。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卻道盡了生物界演化的基本規(guī)則!秆莼沟母拍羁勺匪葜18世紀初時,一些學者便曾明確的表示,物種之所以會有彼此相似的可能乃源於有共同的起源之故。一直到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Naturaliste,即現(xiàn)在的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fā)表了「物種起源」后才使得演化的觀念得以流傳。
達爾文的進化論之旅展開於1831年,他當時作了一次長達五年之久的環(huán)球探險旅行。在這次旅程中,他目睹了地球上物種的多樣性、相似性及特殊性,還特別研究了南美洲海岸附近科隆群島上的動物和植物的個別特性。他發(fā)現(xiàn)這個島上的動物與南美洲大陸上的動物都具有相似性,而他還在島上發(fā)現(xiàn)與南美洲大陸一樣的植物,於是他便想這些動物可能是跨大西洋洋流到達此地。至於那些植物,則可能是由漂洋過海的鳥把種子帶來的。然而,他在島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與南美大陸截然不同的新生物,他認為這些新生物是為了適應上獨特的生活條件而生成的。他還認為物種的分布與它們祖先的遷移和演變有關。達爾文還觀察到一些弱的物種會在自然界中消失,而強的物種則會生存下來。當強的物種生存下來時,它們就能把更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及特性傳給下一代。
根據(jù)達爾文的說法,動物與植物在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適應性是「天擇」(Natural selection)的結(jié)果 ,各物種族群中的個體之間的差異,造成適應性的差異,由於生活環(huán)境的資源(如食物、空間)是有限,加上自然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造成「物競」。只有「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及繁殖下一代,把優(yōu)秀的品質(zhì)及特性傳給下一代,結(jié)果形成一代又一代的微演化,而在長時間的累積下,漸漸造成了新的物種,而不能適應環(huán)境變異的便會受到淘汰。
在達爾文的理論中,進化能導致一個新物種的產(chǎn)生,這種違背圣經(jīng)的說法是不能被教會所接受,聲討達爾文的聲浪在英國持續(xù)了將近20年,并引起許多論戰(zhàn),幸運的是,達爾文并沒有被絞死或關到鐵窗里,而且在有生之年親眼見到人們接受他的學說的盛況!肝锓N原始」出版七年后,一八六六年,孟德爾(Johann Mendel)發(fā)表了遺傳論文,對鞏固達爾文進化論的地位有很大的意義。加上十七世紀發(fā)現(xiàn)的巨型化石與當時代的生比較時,證實了「滅絕」的物種的存在,為進化論的一個明顯證據(jù)。
一個物種可能是另一物種的后裔的觀點曾引起了議論。人不過是生態(tài)演進的一小部份而已,與其他的生物一樣,都可以追溯到物種相近的起源。達爾文的誹謗者根據(jù)達爾文的觀點「人類與猿猴相近」,機械式地得出人類是猴子的直接后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生物進化的基本規(guī)律。在這個變化、競爭的時代,如果你能適應這種變局,你就是生活的強者,反之,就會面臨巨大的危險。如果不能適應變化、競爭,無論你看起來多么強大,都會有被淘汰的危險。如遍布地球的恐龍就是難以適應變化的龐然大物,最終滅跡于地球上。人也是一樣,如果沒有適應環(huán)境的本領,情緒將陷入迷茫,生活將會處在一種障礙重重的境界中。生活其實就是一面變幻莫測的魔鏡,看你想如何變。如果你總是想著生活不如意,那么不順心的事就會像妖魔出洞一樣全向你襲來。如果你能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調(diào)控好自己的情緒,變幻的魔鏡將會使你擺脫挫折,越過障礙,遠離煩惱。迎接你的將是燦爛的陽光,美麗的鮮花。你的心情也將會隨之輕松愉悅。
適應環(huán)境,優(yōu)勝劣汰。其實誰都明白這個道理,誰都想從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強者。但真正做起來卻是很難、很難。就說我自己吧,換了一個環(huán)境就很難接受。目前,內(nèi)心再也不是過去的那種心境————忙碌的工作,舒暢的心情。這樣一句話:你能勇敢正視的事,你便能控制;否則你不能勇敢正視的事將控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