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
唐代的玄奘法師,廣學多聞,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間各種學說,二諦圓融,智慧和品格很高,成就很大?梢哉f玄奘法師即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是千古第一人,其成就為世界所公認。西安大慈恩寺為玄奘法師率領門人翻譯和講學的場所,其中的大雁塔為當時藏經之地,巍峨莊嚴,象征玄奘法師翻譯和講學的豐功偉績。千余年來,幾經興衰,仍巍然屹立,為中外人士所向往。如今在西安佛協的領導下,經過慈恩寺監(jiān)院增勤法師的辛勤努力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又建成規(guī)模宏偉的玄奘三藏院,對繼承和發(fā)揚玄奘精神、光大玄奘事業(yè)、裨益世道人心,都有甚深的意義。
一、玄奘法師的精神
(一)真誠學習,勇于探索真理
玄奘法師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參訪學習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當時傳入中國的經典有限,很不完備,眾師解說不同,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于是為了“一睹明法了義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決心西行求法,雖未得唐太宗批準,仍偷渡出境,冒險尋求真理。
(二)不顧安危,受盡艱難而不退
在西行路上,備經艱難險阻,走過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況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人馬俱絕”。有時忍饑挨餓,有時盜賊威脅,但法師志向堅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边@種為法忘我、不怕犧牲的精神,體現了大乘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行愿。
(三)尋求真理,攀登學術高峰
法師西行,歷經50余國,向各國佛教學者學習大小乘經典,還有因明、聲明乃至婆羅門教典籍。在那爛陀寺依止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中論》、《百論》等,被選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師通達內外、大小、空有教義,并能會通融合、登峰造極。
(四)建正法幢,作獅子吼
法師為破斥外道邪說,捍衛(wèi)真理,寫出《制惡見論》;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觀,息滅空有之諍,寫出《會中論》。在戒日王召開的曲女城佛學辯論大會上,立“真唯識量”,無人能破,一時名震五印,萬人景仰,被大乘人尊為“大乘天”、小乘人尊為“解脫天”;又應請參加無遮大會,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眾的尊崇。
(五)熱愛祖國,在文化上作出貢獻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動搖,絕食三日,以死明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骨氣。回國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記》12卷,備載唐代西北邊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產、風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跡,成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族關系等問題的珍貴文獻。還把印度的天文、歷算、醫(yī)學、因明乃至制石蜜技術等介紹傳入到中國,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愛國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先生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六)譯業(yè)彪炳,誨人不倦
法師先后在長安慈恩寺和銅川玉華宮等地譯經十九年,共譯出經論75部,總計1335卷。其數量之巨、譯文之精美、內容之完備信達,實超前代譯師,后更無與倫比。法師白晝譯經,晚上繼續(xù),三更暫眠,五更復起。除譯經外,每天晚飯后還要抽出時間,為弟子講演新譯經論,解答提出的種種問題,并與寺中大德研討各種理論,評述諸家異同,融會貫通。其譯業(yè)彪炳、不辭勞瘁,講學論道、誨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絕的。
二、玄奘精神與人間佛教
(一)人間佛教思想
中國佛教,由于受歷史上封建制度的影響,在民間被蒙上神秘與消極的色彩,佛法真理不彰,被一部分人誣蔑為迷信和保守,輕視和打擊佛教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三十年代,提倡佛教革新運動的太虛大師針對此種流弊,在其《我的判攝佛法》一文中,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薩乘”的“人生佛教”思想,。
他說:“人間世無一非佛法,無一非佛事!薄氨M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廢棄不干,便是斷絕佛種!薄胺鸬囊蛐,以敬信三寶、報酬四恩為本,隨時代方國之不同而有種種差別!
太虛大師本此寫有一首詩: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具體的講,以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的人乘為基礎,結合報答四恩、修學四無量心、四攝六度的菩薩行,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就是“人生佛教”的思想。太虛大師據此寫有《人乘佛教正法論》、《人生佛教》、《菩薩學處》等書。他的思想系統,系“教宗彌勒,學紹玄奘”,憧憬于彌勒龍華三會的人間凈土。
八十年代初,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老,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又提出“人間佛教”,其中心是“一個思想”、“三個傳統”。“一個思想”即“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佛教要順應時代,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三個傳統”即是要繼承和發(fā)揚佛教的農禪并重、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流的優(yōu)良傳統。以農禪并重做到修行與勞動并重,維持經濟獨立,達到自給自養(yǎng);以學術研究做到發(fā)揚佛教真理,建立正信,履行正道,弘法利生;以國際友好交流維護世界和平,消滅戰(zhàn)爭,凈化世間。為實現人間佛教思想,趙樸老又提出教內的五個建設,即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制建設、人材建設、組織建設。以培養(yǎng)僧材為中心,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則能順應時代,使佛教弘法利生事業(yè)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這是趙樸老的悲愿和苦心。
(二)玄奘精神與人間佛教
1、德行的實踐
根據瑜伽唯識論所講的菩薩修行的四十一位——即十住:建立正信正見,修積福德智慧資糧;十行:廣為利益眾生之行;十回向: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屬三賢位);十地:修十波羅蜜之十勝行(十圣位);妙覺: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具三身四智微妙不可思議的佛果——說明證得佛果,必須經歷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而勤修菩薩大行。這種行持是漸進的、現實的、為人群謀利益的,而非玄妙的、空談的、不切實際的。人間佛教正契合這一思想。
玄奘法師的一生,德行清高,不慕榮利;艱苦奮斗,少欲知足,不圖享受;悲愿宏深,為法為人,不惜身命;勤學實踐,不落空談,這正是超越世俗而又不舍眾生的菩薩大行,誠如唐太宗贊揚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2、真理的邏輯論證
佛法真理,非如神學家的神秘、玄學家的空洞。西方唯心論哲學偏重思辯而不求實際,而佛法是精密的、邏輯的、講求實際的。佛教的因明學,以現量證知現實,以比量推察因果道理,以宗因喻三支比量作為論證事物真理的形式。玄奘法師探索真理,精深謹嚴,對因明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印度曲女城大會上,以“真唯識量”使大小乘及外道折服。回國以后,除譯經外,還時時講學。唯識學本具有精密完整的系統,在他為弟子的講述中,更處處以因明論證唯識的道理,使法相唯識學更加完備而發(fā)揚光大,成為慈恩宗的鼻祖。
3、愛國愛人民的情操
如前曾述,法師在西行道上,眷戀祖國,在異邦宣傳祖國文化;貒院蠼曛,翻譯講學,成績卓著,充實了祖國的文化寶庫。而其愛國愛人民的情懷,則見其所譯所寫論著中。
法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關于《佛為出愛王所說經》一節(jié),借佛之口,對國王的“過失”、“功德”作了大段描述,提出做國王的十種過失、十種功德,又提出國王的五衰損門、五方便門,目的在勸誡國王力行功德而避免過失、廣行方便而對治衰損,都是為了愛護人民、凈化國土。上述內容被玄奘法師單獨提出,經翻譯后冠名《王法正理論》單獨流行,奉獻于唐太宗,供臣民閱讀。又在所著《西域記》中,借言地理、風土人情,向太宗介紹佛教。在西域時和回國以后,都曾宣講《仁王護國經》,其目的是力圖使國家最高統治者護法行善,使人民安寧,不受災難痛苦。
4、增進國際友誼,維護世界和平
玄奘法師游學印度17年,前后游歷了一百多個國家,遍訪各地名僧大德,接觸朝野各階層人士,宣講佛法真理,使國與國間、人與人間,互相尊重,和諧相處,避免戰(zhàn)爭,保持和平。中印之間千余年來,由于玄奘法師和歷代中印高僧大德的友好往來,而傳播了真理,增進了友誼,所以玄奘法師不只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真理的傳播者,又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主義者。玄奘法師的精神和不朽功德,如高山大海,永遠為后代人所學習和敬仰。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陽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原名陳袆,玄奘5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10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0歲的陳袆被僧人哥哥帶入白馬寺(白馬寺:中國最早的寺院)。
公元612年,在一次全國性考試來選擇27名剃度的僧人中,陳袆從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當年27名僧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法號——玄奘。當時13歲的陳袆還是一個不許進入考場的小沙彌,他的剃度顯然是一個意外。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師,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奘獲得三藏法師的稱號那一年,年僅24歲。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當時政府申請出國留學,唐太宗并沒有理會一次次的請求。公元627年秋,27歲的玄奘混入逃難的災民中偷渡出關,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數的道路。
玄奘法師在瓜州講經時,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來請法師為他受戒,自愿當玄奘的向導。有學者認為這個石磐陀就是現在《西游記》當中孫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個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導。這一點和孫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從玄奘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這個胡人就成了一個胡僧,胡僧與孫悟空的俗稱猢猻在發(fā)音上非常接近,會不會是在流傳過程當中,發(fā)生了這樣的音變呢?但是這個胡人沒有像孫悟空一樣堅持到底,在一次未遂的謀殺后胡人石磐陀一去不復返。
從這一刻開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卻是茫茫戈壁。當玄奘躲避追捕尋找水源時,他迷路了,在沙漠中迷路顯然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椋恍业氖,最后一個水囊也被打翻。茫茫戈壁中,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盡,奄奄一息。于是這位虔誠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觀音。對于玄奘而言,觀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幫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棗紅色的瘦馬,顯然,這是一匹具有豐富旅行經驗的老馬,它把玄奘帶到了一口泉水旁邊。
走出戈壁,玄奘來到今天的哈密境內高昌國,高昌王鞠文泰與玄奘結拜,此時他的身份不再是一個偷渡出境的和沿,而是高昌王的御弟。高昌王與玄奘的結拜,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這位博學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邊,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玄奘以絕食抗爭,以表他西行的決心。到了第4天,玄奘已經非常虛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玄奘走,而且提供了難以想象的豐厚物資。
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經團隊,總數達到了30人,實際上這個團隊只是一個臨時組合,隨后的一場大雪崩和高原反應奪去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有兩個弟子和玄奘僥幸存活。
公元630年夏,玄奘穿越了中原無數小國,終于踏上印度國土。印度那爛陀寺是玄奘真正的目的地。此后,他開始了在這個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學長達十多年的學習。在戒日王舉辦的一次全國性的辯論大會上,玄奘的聲名達到了頂風,自這次大會后,玄奘在印度聲名遠播,無人能及。
公元641年,玄奘辭別戒日王準備回國,玄奘決定沿著絲綢之路北線,經過高昌國回長安,按照他與鞠文泰的約定,玄奘要國高昌國停留三年,但在東歸徒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經不在人世。
玄奘在給唐太宗的書信中言辭非常謙恭,請求唐太宗的原諒和幫助。七個月后唐太宗的回信才到,但言辭熱情,請玄奘回國。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初次接見了玄奘,初次見面,唐太宗對玄奘深有好感。一年后,一本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執(zhí)筆的《大唐西域記》送到唐太宗面前,書中記錄了玄奘親生經歷的110個國家和傳聞中28國情況。
對于當年的玄奘,他念念不忘的是從印度帶回來的600多部經書還沒有譯。有研究者統計,玄奘從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個月期間翻譯佛經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約6卷多,也就是每5天翻譯一卷。
公元649年,在唐太宗去世的前三天,玄奘完成了《心經》的翻譯。玄奘法師翻譯的大部分經書都不為平常百姓所知,但《心經》是個例外,整部經只有260字,沒有佛教知識的人都知道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公元659年,玄奘法師遷到遠離長安城的寺院——玉華寺翻譯《大般若經》,這部經書翻譯幾乎耗盡玄奘所有精力,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時,不慎跌倒,小腿處稍許破皮,但從那天開始,玄奘再也沒有起來。
公元664年二月初五夜半,玄奘法師圓寂。
公元664年,中國農歷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禮在都城長安舉行。送葬的隊伍從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發(fā),中途經過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過百萬人的送葬人群站在街邊,目送著身裹草席的高僧遺體最后一次從這里經過。
為一個和尚舉辦這種規(guī)格的葬禮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總結: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見的傳奇。從27歲那年開始, 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過茫茫沙漠,越過巍巍雪山,西域的國王與他稱兄道弟,佛教的高僧與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對他頂禮膜拜。長達兩年的徒步旅行,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108個國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腳步丈量了絲綢之路。 19年后,他載譽歸來,重回大唐帝國的都城長安。 此后的生命中,他日夜無休,翻譯佛經。 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玄奘不僅僅是一位佛教徒,還是偉大的翻譯家、大探險家、大外交家,地理學家。
西方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玄奘
大慈恩寺南門外玄奘法師雕像玄奘(602~664)英文名Monk Xuanzang ,名陳袆,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梵文音譯名:摩訶耶那提婆(梵文:महायानदेव,拉丁轉寫:Mahāyānadeva),唐言中文:大乘天Mahā摩訶(大)yāna耶那(乘)deva提婆(天)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chuàng)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 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后又游學天竺各地,并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并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zhí)”、“法執(zhí)”,才能達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游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玄奘生平經歷
唐代高僧玄奘,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為我國杰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chuàng)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于洛陽凈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yè)八年(612),洛陽度僧時,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凈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于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毗曇,從震法師聽發(fā)智論。于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后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岳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圣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游天竺,以問惑辨疑。 于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中亞地區(qū)、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圣跡,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鉆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游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后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 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于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于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fā)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并于會后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于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里。于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
師所赍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師歸后,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yǎng)于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愿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 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于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師嘗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之翻譯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guī)則。后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后所譯之經為新譯。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為歐美日本學者重視。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師示寂后,高宗哀慟逾恒,為之罷朝三日。追謚‘大遍覺’之號。敕建塔于樊川北原。其后,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國時,塔圯;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玄奘大師頂骨近30多年來玄奘大師真身頂骨(一部份)一直珍藏于南京靈谷寺。南京靈谷寺的凈然法師說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fā),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是不能輕易示人的,一般秘藏于密室里,除非有重大佛教活動和重要佛教友人來訪,才會請出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而一直在寺里的玄奘法師紀念堂展出的乃是等同于真頂骨的影骨。另外對日抗戰(zhàn)(1937~1945)時,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到大師部份頂骨,移奉日本。后一部分頂骨歸還臺灣,現奉安于臺灣省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矃⒖即蟠榷魉氯胤◣焸鳎ɑ哿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西域記序、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續(xù)高僧傳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九、開元釋教錄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
西行求法玄奘西行路線圖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后遍訪佛教名師,先后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余萬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并結為兄弟。后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qū)),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后共2年。以后,玄奘西行求法路線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阇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阇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fā)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于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yōu)遇,并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后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圣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后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qū))、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后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后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里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于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qū))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并著《三身論》(已佚)。接著與戒日王會晤,并得到優(yōu)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后歸國。
回國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并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后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chuàng)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圣教論》20卷;并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fā)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并請?zhí)谧鹘浶。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于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yè)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宮(現在陜西銅川焦坪煤礦),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jié),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于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后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后人均稱為新譯。
卓越貢獻
創(chuàng)立學說
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fā)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谖ㄗR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識論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垡蛎鳌R蛎髟谟《辱べW系中就十分發(fā)達。世親之后,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fā)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fā)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貒院螅g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fā)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翻譯佛經,傳播學說
另外,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后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范。于對法科,聲聞乘方面以《俱舍》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論,以及其后發(fā)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法經不同于瑜伽論的特點,并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于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并輯出《受戒羯磨》以為實行的規(guī)范。于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的成就。于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莊嚴》等)”,差不多全部譯出,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于中土了。
大唐西域記
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游記《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玄奘門徒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
身后之事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圓寂于長安玉華宮,葬于白鹿原。后遷至樊川。墓地毀于黃巢起義,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1942年,日本侵略軍在原大報恩寺三藏殿遺址處,挖掘出一個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詳細記載了玄奘頂骨輾轉來寧遷葬的經過。由于玄奘頂骨的名聲顯著,各地都想迎請供奉,致使玄奘靈骨一分再分。1943年12月28日,玄奘頂骨舍利在“分送典禮”后被分成三份,分別保藏于南京汪偽政府、北京和日本。此后,汪偽政府把掌握的這部分被分別供奉在雞鳴山下的偽政府中央文物保管委員會和小九華山(今南京玄奘寺的所在地)。而文物保管委員會保管的這部分,在1973年后,被迎至靈谷寺佛牙塔中供奉。而北京迎請的那部分被分為四份,一份供奉在天津大悲院,1957年被轉贈給印度總理尼赫魯,被安放在印度那爛陀寺的玄奘紀念堂中;一份供奉在北海觀音殿,“文化大革命”被毀,第三份則被供奉到成都文殊院;最后一份被供奉到廣州六榕寺,亦在“文革”中被毀。被日本請回的那份,先是安奉在東京增芝上寺,后被移至慈恩寺。1955年,從這份舍利中分出一份,被迎請到臺北日月潭玄奘寺供奉。而后,日本的那份又被分出一份,迎請到日本奈良的三藏院供奉。第八份玄奘舍利供奉在臺灣新竹玄奘大學,1998年迎請至南京靈谷寺。2003年,西安大慈恩寺又從南京靈谷寺迎請了一份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安奉在新建的玄奘三藏院大遍覺堂中。
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等全世界九個地方被供奉。相對而言,南京九華山的那份舍利,自1943年封存后,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沒有動過,最為完整。如今,南京在九華山原青園寺、法輪寺遺址,重建了玄奘寺,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成為該寺鎮(zhèn)寺之寶。 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及《續(xù)高僧傳·玄奘傳》。由于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后來逐漸變?yōu)樯裨捴械娜宋。唐中葉就有關于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吳承恩又有《西游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玄奘取經背景
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為什么會發(fā)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結果、貢獻又是什么?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樣的。于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正文共5119字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里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fā)展起來的。歧義這么多,怎么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么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么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里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里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后,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世紀這段時間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里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yǎng)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后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征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2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70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于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里說,眾人對于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fā)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了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后,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唐僧,俗名陳褂,法名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稱。玄奘出生在讀書人家,幼年受父親教導,學習經書,對儒學略知一二。13歲(或說11歲)在洛陽凈土寺出家當和尚。時值隋末農民戰(zhàn)爭,中原是戰(zhàn)場。他避難西入長安,為求師學習佛法,經漢川到達成都。學習幾年,不滿足,又出川到荊州,北上相州,至趙州,返回長安。這時唐朝初建,社會還不穩(wěn)定。玄奘東西南北地奔波,相當辛苦,表現出不畏艱險的精神,是他日后去印度取經磨練意志的初步償試,也可以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四處學佛法,感到各家對佛教宗旨,或者說得不明不白,或者說法不一。他想尋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發(fā)源地去拜訪名師,尋求經典,于是決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學。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fā),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時唐朝國力尚不強大,與西北突厥人正有爭斗,禁止人民私自出關。涼州都督李大亮聽說玄奘要西行,強令他返回長安。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愿,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這時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達,州吏李昌認為玄奘的宏愿是罕見的,不應扣留他,就把公文毀掉,催促玄奘趕快前行。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馬,新收徒弟石盤陀陪同,于夜間上路;哿、道整二人不堪遠行,遂回涼州。如此艱難的行進使玄奘進一步下定了西行的決心:不到印度,終不東歸,縱然客死于半道,也決不悔恨。半夜,他們偷渡玉門關成功。剛事休息,只見石盤陀持刀向他走來,石表示再走是死路一條,不愿同行,玄奘只好任他離去,孤身一人前進。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黃沙之外,人、獸的骨骸便是生靈的行跡。順著走,有時像在前面有大隊人馬在行動,其實這是在孤寂與恐怖的心理狀態(tài)下產生的幻覺。行進到玉門關外的第一個哨口,等到夜間偷渡,還是被守衛(wèi)發(fā)現,差點被箭射中。校尉王詳同情他,因他不愿東返,勸他到敦煌修行,玄奘還是表示寧可受刑,也不停留。王詳只得讓他過了哨卡,并告訴他要往第四個哨口,那里有他的族人,可以放行。玄奘依言出發(fā),過了第四哨,再前進是800里莫賀延磧,古代叫做沙河,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所謂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地方。玄奘只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經》,鼓勵自己。走了100多里地,迷失了道路,見到水,牽馬飲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里,路上用的東西都丟失了,又不知道向哪里走,于是只得重返。他邊走邊想,先前發(fā)過誓,不到印度不回頭,今天怎么了,竟然往回走了?又想,寧可朝西走著死了,也不應該回去,想到這里,勁頭來了,便改變方向,繼續(xù)西進。今天說起玄奘繼續(xù)西行是很輕松的一件事,當日他在路途上,白天黃沙飛揚,如同下雨,晚上看見人獸骨骸發(fā)出的磷火,閃閃爍爍,陰森可怕。最嚴重的是走了5個白天,4個夜晚,還沒有見到水,干渴難以忍受。到第五個夜間,沒有一點力氣了,便躺倒在黃沙上。半夜忽然刮起風來,令人清醒,他立即爬起,又上路了。馬忽然不按路行走,拉也拉不動,原來它發(fā)現了水草。飲飽吃足,休息了一天,然后又出發(fā)。走了兩天,出了流沙,到達伊吾,隨后到高昌。可以說這是玄奘取經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經過這番磨練,玄奘西行的意志更加堅定了。
高昌王熱情款待了玄奘,崇拜他,希望他留下傳播佛教。玄奘的目的是往印度取經,于是他婉言謝絕。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還是不同意留下。高昌王以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玄奘屈服。玄奘用絕食來回答,三天滴水不沾。國王深為他的精神感動,遂放他西行,還給他剃度4個徒弟,30匹馬,25個俠役,并寫了24封公文,給玄奘西行將要經過的各個地區(qū)的行政首腦,請求關照。高昌王的禮遇,是玄奘以前沒有經過的,此后上路,在物質條件上,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玄奘至層支國,因大雪封路,停留了兩個月。走到蔥嶺北邊的竣山,終年不化的積雪,使玄奘一行行走艱難,晚上就臥在冰上休息。這樣又經過7天才走下山。同伴死了三四成,牛馬死之更多。到了康國,由于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燒玄奘的兩個徒弟,幸而國王制止,玄奘等才平安通過。到縛喝國,玄奘留住一個多月,學習佛教經書。以后他不顧旅途疲勞,多次在一些地方停頓讀經,并與當地佛學大師辯難。玄奘有時遇到強盜,衣服資財全被掠奪,同行者悲哀哭泣,他勸慰眾人說,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保住了,損失的衣物算什么,鼓勵徒眾,繼續(xù)前進。一次,在恒河,強盜認為玄奘體貌魁偉,適合祭祀突伽天神,便把他綁上祭壇,即將行兇。玄奘毫不畏懼,鎮(zhèn)靜地默念佛經。誰知這時狂風驟起,吹斷樹枝,暴徒以為老天責怪他們作孽,慌忙向玄奘表示歉意,他這才躲過一場災難。 一道道難關過后,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學習了各種佛學經典,出席了戒日王主辦的全印度佛旨辯論會,玄奘為論壇主人。由于他高深的佛學造詣和威望,竟沒有人敢向他發(fā)難;有人想暗殺他,但陰謀沒有得逞。玄奘求學的目的達到了,便帶著佛經取道回國。在渡信度河時,遇到風浪,50來夾經書落水,玄奘痛惜萬分,便設法彌補。他派人到烏長那國補抄。到了于田,又派人去屋田、疏勒等地方訪尋經書,并在那里等候求書人的到來。 貞觀十九年(649年),經歷了17個春秋,玄奘攜帶梵文經書357部回到長安。隨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譯佛經,譯書75部,1335卷,并著有《大唐西域記》,成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歷盡千辛萬苦赴西域取經的精神,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是堅韌不拔精神的典范。
唐玄奘與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qū)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后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唐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后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F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筑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教三藏
佛教中有三藏之說,即:1、經藏,音譯素怛纜藏、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于經部類。2、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guī)則,皆屬于律部類。3、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fā)展,而后人以殊勝之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論藏又稱論部,與摩呾理迦(或摩得勒伽 ,意譯作本母、論母)、優(yōu)波提舍(意譯作論議)具有密切之關系。
通曉其中一門者,對應以“師”之頭銜,即:精通經藏者尊為經師,精通律藏者尊為律師,精通論藏者尊為論師。只有同時通曉三藏者被尊為三藏法師,簡單說就是比丘中最高學歷,或終生成就獎一類,歷代有多名三藏法師,如玄奘大師、鳩摩羅什大師、智者大師、杜順和尚、印順大師…等等,其中以玄奘最有名,世俗影響****,又因其取回經書譯時都標有“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字樣,因此民間提到三藏法師多聯想至“唐三藏”、玄奘之名。
《玄奘精神》:唐玄奘,中華民族歷史上極其光輝燦爛的偉大人物,四大名著《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他既是一個出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柔弱僧人,亦是一個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玄奘著名的西行之旅,歷時十九年,途經十幾個國家,跋涉十萬余里。他歷經千難萬險求取真經、回歸故國的真實經歷,讓千千萬萬的后人欽佩與驚嘆。本書以玄奘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為線索,通過解讀玄奘西行之旅的曲折經歷及其相關歷史事件,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玄奘形象。他在充滿艱險的西行之旅中,所彰顯出的堅強的意志、明確的信念、不屈的人格、精深的知識、優(yōu)秀的團隊意識和不求名利的品格,正是他取得圓滿人生的關鍵。 本書在傳統勵志風格上進行創(chuàng)新融入了歷史、人文元素,通過閱讀本書,我們的當代青年人與現代管理者都可以從中找到激勵自我、成長完善、邁向成功的能量與動力。適宜讀者群:企業(yè)或團隊管理者、營銷人士、在校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者、終身學習者、成功學領域研究者、佛學愛好者、以及喜歡玄奘、關注玄奘的一切讀者朋友等。
西安市佛協副會長、興教寺住持寬池法師
感悟玄奘精神
寬池法師:尊敬的增勤大和尚慈悲!清華大學國學班的同學們、各位精英們,大家下午吉祥!我們在西安的街頭隨便問路,大雁塔是個婦孺皆知的地標。唐僧(指玄奘)也不例外,他已經和大雁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朝拜大慈恩寺,都是受玄奘的精神感染而來到的?梢钥吹,每天在大雁塔的南北廣場,不斷的人流,無論是白皮膚、黃皮膚、黑皮膚,分不清他們來自何方,但我們知道,他們來到這里,要將神話中的玄奘大師還原,感受玄奘大師的精神。我住持護國興教寺,是玄奘大師的靈骨塔所在處,他圓寂后葬埋在興教寺。很有緣和大家聚會,在慈恩寺共享佛法,共享長安的歷史淵源,將玄奘大師的精神與大家分享。愿大家在中秋佳節(jié)即將來臨的美好時刻,因為這次殊勝的因緣,見到心中的明月,感受玄奘大師的精神!
玄奘大師追求真理、不惜身命,他的身跡與功績,不是我們語言能表達的。他博聞多見,精通大乘、小乘及世間各種學說,可以說二諦圓融,品德與智慧都很圓滿。大慈恩寺是玄奘大師率領門人講學與翻譯佛經的地方,其中的大雁塔為藏經之地,千余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向往。玄奘大師出家后在各地參學,研究大乘、小乘等等。由于當時佛教傳入中國,經典有限,很不完備,眾有所說,各有不同。深感異說紛紜,為了一統佛法,發(fā)揚經文,玄奘大師發(fā)大心決定西行求法,雖未得到唐太宗的批準,但仍偷渡出境,以求得到佛教真理。法師西行,歷盡千辛萬苦,將各國佛教的大小經典廣泛學習。他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學習《瑜珈師地論》、《中論》、《百論》等,被選為深通三藏的十子之一。
法師通達內外、大小、空有教義,又能會通融合,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法師為了護衛(wèi)真理、破除外道,寫成《致惡見論》;為了建立中道觀、息滅空有之爭,寫成《會通論》;在那爛陀舉行的佛教辯論大會上,他知識廣博,口若懸河,萬人景仰,以大乘人為大乘天,將小乘人歸為解脫天。又因參加無遮大會,受到帝王、宰官、僧學、大眾的崇拜。玄奘大師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理。他取得的成就,都是因為他有堅定不移、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堅持不懈,為法亡我,西行路上,歷經艱險阻攔,走過八百里大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有時忍饑挨餓,有時盜賊威脅,但法師志向堅定:不求大法,勢不東歸!他這種為法亡我、不怕犧牲的精神,體現了大乘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神。西行路上,毫不動搖,絕食三日,回國以后最終寫成《大唐西域記》,記載了西至印度的山川、物產、風土人情,記載了大量的歷史,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是中外交流史上的杰作。
法師翻譯佛經十五年,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達一千三百三十六卷之多。其數量之巨、譯文之精美、內容之完備,實超前代歷史。法師白天譯經,晚上繼續(xù);三更暫眠,五更又起。除譯經之外,每天在晚飯后還抽出時間,講解《成唯識論》,回答疑問。(玄奘)不辭勞累,講學傳道,也是空前絕后的。在面臨困難時堅持不懈,法師以超人的毅力、從容的態(tài)度和執(zhí)著的精神,不達西域,誓不罷休,常人難以想象。對現代人來說,法師的這種精神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
玄奘大師包容、開放、融合,他為求佛法真諦,遠行西域,是與唐帝國疆域的擴大、國名遠揚相適應;游學印度,精通佛經,被印度稱為大乘天。日耳王派人護送玄奘大師回國,致書唐太宗,表達兩強共榮、互結友好之意,從而確立了與印度為友好鄰邦。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玄奘大師功績第一;貒,玄奘大師教導弟子,全國人才聚于門下,門下人才濟濟,因此,長安成為世界佛學中心。亞洲諸國,如印度、朝鮮、日本等國的佛教徒聞風而來、云集長安,(長安)成為國外僧人求學之處。
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之后,數以百計的后繼求法者不斷出現,他們給異域如印度、尼泊爾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如藝術、繪畫等;還將印度的數學、醫(yī)學、制糖等技術傳入中國。玄奘的西域之行,是唐王朝通過文化交流傳遞和平信息的美好體現。在玄奘的身后,日本著名的中唐八大家等都對中外文化的交流有重要的影響。日本法相宗有四個宗派、86座寺院,一個寺院信徒十多萬人,也是得益于玄奘大師的光輝。用開放的心態(tài)與各界交流,是玄奘大師之所以成為法門領袖的重要原因。玄奘大師的精神是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并將真理圓融,智慧傳播。
如今,我們超越時空去感受玄奘大師的精神,也更加感受到玄奘大師一生追求、傳播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這幾年,關于玄奘大師的話題很多,這說明玄奘大師的精神與(他)所宣揚的真理得到了重視。玄奘大師的精神是什么?我希望大家積極去感悟,因為佛教注重的是體驗。我們這次活動“長安悟佛禪”,只有自己感悟,才能自己幸福。感悟是由心而來的,我們今天聚會在神圣的大雁塔下聆聽與交流,是一個開始。也更希望大家走進玄奘、感悟玄奘,啟迪人生,與大師的精神對話、與自己對話。謝謝大家!
吳言生教授:感謝寬池法師的精彩演講。唐三藏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為了求法,他摒棄了世間的名利與繁華,遠涉流沙、西行求法,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我們的國學留下了燦爛的篇章。大師的求法精神也成為一座燈塔、一個路標,指引著我們,是蕓蕓眾生學習的榜樣。我們清華大學國學班、總裁班的學員們和玄奘大師特別有緣,有很多同學會背誦《心經》,還有一些同學熱血沸騰想做“三車和尚”。ū娙斯恼疲┰銮诖蠛蜕蟹浅4缺,對大家的要求只有四個字:統統答應。ū娙斯恼疲
剛才有人提意見,說我為什么沒有介紹自己。在這里我補充一下:我是西安市佛教協會的常務理事,在座的各位大和尚,都是會長、副會長,都是我的領導。同時我也是清華大學國學班“禪宗智慧”的授課老師。我也要特別介紹清華大學國學班項目負責人的三位老師,他們是謝婧老師、劉鐵龍老師、顧涵老師!
今天下午第四位演講的是西安佛教協會副會長、罔極寺住持常瑞法師,她的演講題目是《俗眼看佛國——西方極樂世界是否子虛烏有》。大家歡迎!
弘揚玄奘精神 建設玄奘故里
作者:董煜妮 (玄奘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內容提要:1300多年來,基于玄奘對人類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無與倫比的豐功偉績,世界各國學者從未中斷過對玄奘的研究,人們從多角度研究玄奘,其精髓之一是如何弘揚玄奘精神,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筆者從玄奘在故土生活學習的19年和玄奘與成都的不解之緣向人們展示這位世界歷史文化名人的成長軌跡,啟迪后人如何繼承玄奘精神,修復和建設好玄奘故里,作為向世界宣示的一個平臺,無愧于大師的搖籃。
關鍵詞:玄奘精神 青少年玄奘 成都 玄奘故里
一 玄奘為世界人民所敬仰
玄奘的精神和業(yè)績,玄奘的品質和為人,1300多年來,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學者、文人和尋常百姓,同時也影響著世界人民。1992年4月玄奘故里修復并對外開放,同年7月玄奘研究中心在北京中國社科院成立,趙樸初出席會議,并擔任玄奘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社科院亞太研究所所長、教授黃心川擔任研究中心主任。14年間,玄奘研究中心先后于1994年、1999年、2006年在偃師、西安、銅川、成都召開了三次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還召開了三次玄奘專題學術討論會,他們是:2000年在西安召開的“玄奘精神與西部文化學術研討會”,2003年在戶縣召開的“玄奘與紫閣寺學術論證會”,2004年在偃師召開的“玄奘精神與當代社會學術討論會”。每次會議都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加深了對玄奘這位歷史文化偉人的認識。在國內,連續(xù)召開研究玄奘的專題會議,新中國成立以來是少見的。玄奘研究中心的這些重大活動,無疑加深了世界人民對玄奘的深刻認識,F在全世界對玄奘的研究和崇拜是無與倫比的,和中國毗鄰的亞洲各國以及美、俄、德、’日、馬來西亞、韓國、印度以及港臺地區(qū)都在興起玄奘熱。在印度,玄奘的紀念堂現已修繕一新。印度史學家認為:“如果沒有玄奘、法顯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在日本,玄奘的法相宗仍是佛教的主要流派,在奈良,他們建有玄奘院,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扮孫悟空的活動來紀念玄奘。在韓國,對玄奘的唯識學相當重視,他們專門設立有玄奘的譯經弟子——圓測的研究機構。在中亞、南亞玄奘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歐美西方各國也都翻譯了不同版本的《大唐西域記》,在世界各地,玄奘已成為人們心靈的導師、做人的楷模、崇拜的偶像。
二 玄奘精神與和諧社會
在專家學者眼中,出生于河南偃師市緱氏鎮(zhèn)陳河村的唐代高僧玄奘(600
664),不僅是位偉大的佛學家、哲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還是一位世界級的文化名人。玄奘著述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南亞歷史、地理、民俗、宗教、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佛教理論、哲學、因明學、梵文翻譯等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世界各國學者面前,研究玄奘思想,弘揚玄奘精神,總結玄奘在不同領域的創(chuàng)作和貢獻,研究玄奘穿越時空的文化現象,1300多年來是個永恒不衰的課題。在我國的專家學者認為,用玄奘精神向國人進行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的教育,對于構建和諧社會,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增強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友誼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玄奘追求真理、無私奉獻的價值取向,圓融豁達,胸襟開闊,海納百川,包容各派的寬容精神和高尚卓越的情操,受到了當時中印兩國人民的敬仰,對當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更是借鑒的楷模。
關于玄奘精神,研究中心主任黃心川先生概括為這樣一段話:
玄奘那種真誠向外國學習,勇于開拓的精神;那種歷盡千難萬險、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那種不慕名利、造福人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那種虔誠不懈、尋求真理、攀登學術高峰的精神;那種融匯教內外各派認同的寬容精神;以及工作作風踏實、計時分業(yè)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這是我國珍貴的精神遺產,也是當前我國開拓西部地區(qū)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
我們弘揚玄奘精神,就是弘揚民族精神,就是要立足現實,接納玄奘文化的精髓,為這個偉大的時代所用,使人類的明天更美好。
三 玄奘青少年的成長軌跡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玄奘姓陳,名諱,生于600年,漢太丘長仲弓之后,曾祖陳欽,北魏上黨太守,征東將軍,爵封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以學優(yōu)仕齊,任北齊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以后就定居于緱氏;父陳慧,隋江陵縣縣令,酷愛儒學,因不滿隋末政治腐敗,掛冠歸里,杜門不仕,隱居以終;母宋氏,廣平人,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陳慧夫婦生有四子一女,玄奘在諸子中排行老四,一女嫁河北瀛州張家。這就是說,玄奘出身于名門望族,官宦家庭。
受其家庭影響,玄奘8歲時能背《孝經》,11歲誦《維摩》《法華》,13歲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玄奘。據史書記載,“凈土寺建于后魏,原在洛陽東城毓材坊,大業(yè)四年因建羅郭城遷于建陽門內”。據《玄奘年譜》載,玄奘自“少罹窮酷”,仲兄長捷“攜以將之”,出家后6年間,一直未離開過洛陽。也就是說玄奘在“父母之邑”生活、學習了19年。
在家鄉(xiāng)的19年間他經歷了人生的嚴峻考驗,玄奘5歲喪母,10歲喪父,使他自小就飽嘗了人間的疾苦,造就了信念堅定、自強不息、不怕萬難、勇往直前的性格;少年玄奘“非雅正之籍不觀,非圣哲之風不習,不結童幼之黨,無涉闌闌之門”的良好素養(yǎng),為其以后成為一代佛學大師打下了堅實基礎。
青少年時代的玄奘在故居后院曾留下誦讀圣籍的童音;在門前休水河畔留下他和少年伙伴放生的場景;在陳家花園讓歷史記下嚴父陳慧口授《孝經》的佳話;在當年的靈巖寺(今名玄奘寺),留下大哥曾一次次背負和帶領玄奘前去學習佛經的烙。辉谛使式,青年玄奘回鄉(xiāng)時,常為兩棵千年古槐澆水,并在樹下習經,留為千古美談。
玄奘故里是一代佛學大師的搖籃,故土的山山水水和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孕育他長大成人。如果說玄奘西天取經是從西安起步,不如說是從洛陽更為合適。因為玄奘出家后的6年間,閱讀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從中發(fā)現國內佛教的漢譯經典各持己見,相互矛盾,為求取佛教真諦,促使他發(fā)誓到天竺佛國去問學解疑。洛陽是玄奘西行的重要前奏和鋪墊。玄奘是從這里走出偃師、走出洛陽,沿著絲綢之路,跨越河西走廊,縱橫中亞細亞和印巴次大陸,九死一生到達佛國印度的。17年的求學問道,使他學業(yè)如日中天,聲震五;回國后潛心譯經19年,使他成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為人類留下的文化遺產,他的精神和成就,我們怎么評價都不過分,梁啟超稱他為“千古一人”,魯迅稱他為‘“民族的脊梁”。
四 玄奘與成都的不解之緣
據史載:唐武德元年(618年),時年19歲的玄奘與二兄長捷由洛陽投奔長安,住莊嚴寺。時中原兵亂,關中、京師的名師又相率去蜀,成都已成為當時西南方面的佛教中心,故玄奘旋即啟程自長安出發(fā),經子午谷人漢川,經月余到達成都,住空慧寺(即今大慈寺)。由于國內四方名僧齊聚成都,于是大開道場,玄奘有機會從道基、寶邏二法師聽講《攝論》,從震法師聽講《迦延經》,兩三年間,究通諸部。這時天下饑亂,蜀中尚稱豐樂,四方僧人來成都的日多,經常聽講的常常有好幾百人,其中通才博學,要以玄奘為最特殊,因之吳、蜀、荊、楚一帶無不知道玄奘的大名。
玄奘在成都一住就是5年,5年間,對當地佛寺所存的各種經論均已研習窮盡。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3歲的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學律!熬咦憬洹庇址Q為“大戒”,是佛教僧尼的最高戒律。佛教徒們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僧侶,必須經過長期的修行,而一旦被授予具足戒,就說明這個人在佛學上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
玄奘在成都求學的5年,為動發(fā)西行求取真經播下了種子,是玄奘人生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玄奘和成都有著不解之緣,玄奘大師的頂骨自1943年2月在南京出土之后,新中國成立后又歷經多次輾轉,其中一份最終落戶成都大慈寺供養(yǎng)。據傳大慈寺是玄奘當年受具足戒之道場,那就更加順理成章了。玄奘的頂骨回歸大慈寺供養(yǎng),是歷史的輪回,其意義早已超出事實的本身,更讓人回味無窮。
五 玄奘故里應無愧于大師的搖籃
玄奘在國內有多個圣跡區(qū),其出生地洛陽偃師是大師的根系,但和其他圣跡區(qū)相比,如受具足戒之道場成都大慈寺、譯經地西安大慈恩寺、譯經圓寂地銅川玉華寺、歸葬地長安縣興教寺,修復后的玄奘故里,不管是規(guī)模,還是硬件環(huán)境都相差太大,和這位歷史文化名人很不相稱。2004年;中宣部、文化部向世界首推的6位圣賢,其中就有玄奘,有部12集玄奘紀實片中央電視臺正在搞后期制作,不期將對外播放,屆時玄奘在世界上的巨大影響將是空前的。因此,修復完善玄奘故里就顯得十分迫切。欣喜的是,近期,偃師市委、市政府邀請北京、鄭州、洛陽等地著名策劃專家聚首偃師,從文物修復和發(fā)展旅游兩個層面出發(fā),高屋建瓴地提出大手筆打造玄奘文化旅游區(qū)的策劃方案:
1.發(fā)展理念:要把玄奘故里文化區(qū)建成“中國的釋迦牟尼”,東方的“麥加”,成為世界級佛教文化中心。
2.發(fā)展優(yōu)勢和條件:一是宗教文化游的世界性和可持續(xù)性;二是玄奘文化是世界文化市場中的壟斷資源;三是玄奘在海內外的獨特歷史地位和影響力;四是玄奘文化旅游最可能成為旅游目的地;五是河南的佛文化不能沒有玄奘文化。
3.玄奘核心文化景區(qū)由六大景團組成,即玄奘故里文化區(qū)、玄奘寺景區(qū)、盛唐風情園、西行之路風情園、印度風情園、玄奘佛學院。
根據上述規(guī)劃,玄奘故里文化區(qū)三至五年內將初具規(guī)模,這個集拜佛朝祖、學術研討、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際佛文化圣跡區(qū),必將以強大的生命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屆時,玄奘故里將無愧于大師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