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外:排斥外國、外地或本黨派、本集團以外的人,排斥外人。
看看網(wǎng)站搜索的以下標題,到處都有排外哦
富裕國家存在排外心理
澳洲人的排外心理
日本人的排外心理
中國文人的盲目排外與自我封鎖
京廣滬三地調(diào)查——本地人為何有排外情緒
廣州個別“小主人翁”排外心理堪憂
北京人為什么有排外心理?
寬帶山排外
寬帶山——上海人的排外浪潮
杭州人排外
蘇州人排外
天津人排外
無錫人的排外心理
泉州人的排外心理
解讀上海排外的心理
從“婦幼保健院事件”看欽州人排外心態(tài)
溫州人的排外心理
中國留法學生遭排外
東莞人的排外
東北人的自大心理與排外心態(tài)
煙臺人的排外自卑心理
襄樊人有排外心理嗎?
北海變成排外的城市?
香港排外嗎?
無論到哪里,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如果你表現(xiàn)的高素質(zhì),他們不尊重你,是他們素質(zhì)低。
排外心理的研究
作者:吳劍
排外思想和行為,是社會心理學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且無處不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就是大規(guī)模排猶,過去中國,就經(jīng)歷個許多次排華事件,F(xiàn)在,城市居民排斥農(nóng)民工也是個社會問題。單位里,老職工排斥新員工,原有人才排斥引進人才,西醫(yī)排斥中醫(yī),本地人排斥外地人……,影響世界和平,影響社會和諧,影響單位發(fā)展,影響人際關系。
排外就是排斥,排他,排除,排擠,……。不是我的就排除,是自我中心的表現(xiàn)。不是我們國家的就排斥,不是我們民族的就排斥,不是我們地區(qū)的就排斥,不是我們單位的就排斥,不是我們家庭的就排斥,不是我們一幫的就排斥,不是我喜歡的就排斥。站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事情,總是有可以排斥的人。
排外心理是缺少寬容,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兼容并蓄,吸收了許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是有開放的胸懷,開放的膽量;排外心理是因為害怕,如果遇到比自己強大,聰明,科學,先進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排斥心理自然產(chǎn)生,因為怕,所以就沒有自信心;排外心理是自我封閉,是小農(nóng)思想,是保守主義……。
當然這些是按照現(xiàn)代觀念,開放觀念進行評價的,從生物學角度,每個人都是有排斥傾向,就是動物也對自己的領地、“妻兒”表現(xiàn)獨占性。從人類學角度看,人總是以一定的區(qū)域,一定的群體,一定的文化進行活動的,對區(qū)域外、群體外、文化外的東西,往往感到危險,采取的都是排斥,至少是開始的時候。中華文明,雖然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落后文化是包容開放的,但是在強大的西方文明前,卻是排斥的。因此,人類遇到強大的,危險的,往往是排斥的。但是,從個體和群體生存的角度看,排斥是正常的反應,就是人體對過敏物質(zhì),也是本能的排斥反應,象人類得了傳染病一樣的排斥反應。但是,人類在不斷進步的今天,學習了用預防針,來對那些危險物質(zhì)有了免疫力,并且減少了恐懼感,甚至可以嘗試接近,因為人類在發(fā)展,認識在提高。
看來,社會排斥是認識落后的表現(xiàn),是對所謂外和內(nèi),我和他永遠是相對的,這樣概念的模糊。臺灣社會就是典型的實驗品,排斥實驗品。臺灣想獨立,排斥中國大陸,但是臺灣人也是大陸上過去的;民進黨排斥國民黨,說他們是外省的,但是民進黨也是外省的,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斗爭,就是福建人和浙江人的斗爭而已,他們對于臺灣原住民也是外來人口,原住民有權利排斥他們;其實原住民也是大陸去的,只是去得早一點點。臺灣亂象就是先來后到,先來的總是排斥后到的,先來為主,后到為客?磁_灣是這樣,看美國也是這樣,看一個單位也是這樣。
哲學上說,我和他永遠是個相對的概念,從時間上是先來后到,從范圍上是有大有小。我的靈魂是我的核心,我的身體是他(客體的他,器官移植就是接受別人的身體一部分,成功的器官移植就是沒有排斥反應);我的身體是我,那我的家庭就是他(老婆是別人給的,孩子只是自己的一半);我的家庭是我,那單位就是他(內(nèi)外有別);同樣,我的籍貫,我的民族,我的國家,我的人類,我的地球,都是相對于他。偉人是以天下為己任,小人就是看到自己的小私。看來,排斥和一個人的人生理想,心理胸懷,責任半徑有關。偉人更加開放,小人習慣排斥。
人類完全沒有排斥心理那是不可能的,也不現(xiàn)實,因為絕對的開放,就是沒有開放,那不能成為一個系統(tǒng),系統(tǒng)也是危險的,就向中國改革開放,不能什么東西都允許進人,不好的東西需要排斥,國門仍然需要把守。我們的家庭住宅,需要有墻,但是我們可以開門。同樣,絕對的封閉,絕對的排斥也是不可取的,一個系統(tǒng)沒有和環(huán)境交流溝通,這樣的系統(tǒng)一定就會逐步死亡,缺失生命力。中國的近代失敗,閉關鎖國是重要原因。中國現(xiàn)在的巨大成功就得益改革開放,一個成熟的國家,成熟的單位,成熟的個體應該是開放的。
所以我們需要在封閉和開放,排斥和接受之間取得合理水平。對好的(先進的,科學的,善意的)東西我們應該開放,壞的東西我們應該封閉;對一般的事情,需要積極開放,對特殊的(核心的,強大的,長遠的)事情,謹慎開放。另外一方面,一個強大的國家(中國唐朝),一定是開放的國家,自信的國家;而一個開放、自信的國家,才能強大,人也是這樣。
排外問題是當大批來這個城市謀生的人到來的時候出現(xiàn)的。外來人口文化對本地文化的沖擊,本地文化對外來人口的潛移默化。
不是排外,是比較勢利而已。
無論自己生活得再好,也要把自己的家鄉(xiāng)建設好。因為你永遠不可能脫離她。就好像第二代,第三代華人,他們的成長已經(jīng)和中國沒有關系,但是他們內(nèi)心也希望中國富強,因為只有中國富強,他們才能挺起腰桿說話,他們永遠不能否認,不能脫離他們是華人這個事實。由此看來,國家和地區(qū)是一樣的。要想不被排斥,就好好表現(xiàn),好好建設家鄉(xiāng),好好證明你值得被尊敬吧!
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只是上海已經(jīng)被說成典型了,只有在自己弱的時候,你才會覺得被真正的排外了!
很多人覺得上海人排外是內(nèi)心的心理作用,心理暗示,說到底,就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xiàn),總是感覺自己是外地人,自己是外地人,久而久之,總是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就覺得和本地人有區(qū)別。
動了土著人的奶酪?
任何城市都有一些自以為是的人,只有這些人才會看不起外地人,其實這類人也大都沒什么本事,都生活的很窩囊。
底層排外比較明顯,高端人士排外比較隱晦,只要有外地人的地方都排外。
其實所謂的“排外”只不過是這部分人的人品、素質(zhì)問題。不需要擴大到整個地區(qū)啦,平常心看待就好。
所謂上海人,是指能在上海站住腳的就是強人、就是上海人。
深圳外來者的強勢那是相當?shù)南喈攺姟?/p>
所謂的上海人,只指能講一口上海話,儂啊拉的,不管有錢沒錢,排斥冷眼待人的就是上海人?
(轉(zhuǎn)載)
排外就是人的根本素質(zhì)。
排外不是中國人的根本素質(zhì),排外是人類的劣根性。德國法國都排外,因為外來僑民中有不少為了留下來可以拿著比他們低的收入同他們做同樣的工作,搶了他們的飯碗,增加他們的就業(yè)壓力,加上習俗和種族不同,有的教育程度不及他們,就更有分歧。香港人也曾對去港工作生活的大陸人很有意見,所以他們會排斥。
上海是最不排外的地方,只要你能在上海站住腳,你就是上海人!
只要你有能耐,你不會感到上海人怎么會排斥你!
上海人對外地人的歧視是骨子里的,即使有很多素質(zhì)高一點上海人盡力不表現(xiàn)出來。
硬盤人,這個地域歧視的詞匯出自寬帶山。寬帶山上上海人居多,所以上海人關注的話題自然比較多了,而“外地人”作為流動人口很多的上海來說自然是眾多熱門話題之一。但是由于原本中性的詞匯“外地人”由于帶上了一分貶義,有時候便成了防止地域歧視的禁語。因網(wǎng)友習慣用“WDR”縮寫代替“外地人”,之后“WDR”這一縮寫被管理員屏蔽(但當時“外地人”卻未被管理員屏蔽),隨后“WDR”以及“外地人”相繼給蒙蔽,但因 WD 兩字母和硬盤生產(chǎn)商西部數(shù)據(jù)(Western Digital)縮寫相符合,故有用戶將外地人改稱為“西部數(shù)據(jù)”人,日后逐漸演化成“硬盤人”。
硬盤人上海人通常把上海以外的、沒有素質(zhì)的、不懂入鄉(xiāng)隨俗的中國民眾,都視為鄉(xiāng)下人 —— 也就是所謂的“硬盤人”。雖然一般認為硬盤人指的就是(相對于上海而言的)外地人,然而并非所有的非上海人都被認為是硬盤人。關于硬盤人的具體界限目前仍有許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其焦點在1.一部分意見認為與上海地區(qū)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狀態(tài)接近的江浙吳語區(qū)內(nèi)人不應歸屬于硬盤人的范圍,但也有部分意見反對。另外,已有相當部分非上海吳語區(qū)開始認同和使用“硬盤人”一詞來表示不說吳語的、沒有素質(zhì)的外來人群。2.硬盤人似并非僅指中國籍人士,已有“進口硬盤”一說,指(在上海的)沒有素質(zhì)的外國人,但使用不廣泛。
硬盤人特征:不講文明,沒有道德,有強烈的自卑感,認為上海人看不起自己,對上海人以及上海文化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由于自身實力的不足,在上海得不到好的發(fā)展,因此推卸于上海人排外,一廂情愿的認為是上海人競爭不過自己。然后出現(xiàn)了“上海人說上海話就是不文明的現(xiàn)象,上海人都覺得自己檔次高,上海的建設全是外地人的貢獻,上海的發(fā)展全靠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上海有錢人都是外地人”等等理論,有意淫的傾向。
硬盤人原因:“上!币蛭挥谒山▍卿两┫掠沃Я鳌吧虾F帧倍妹瑲v史上隸屬于江蘇省,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上世記六十年代初,為了適應上海城市發(fā)展的需要,周恩來總理決定將江蘇省的浦東、嘉定、寶山、閔行、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金山等11個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但是因為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原因,老上海人一直有些看不起從江蘇省劃分而來的川沙(大部分劃歸浦東新區(qū))、嘉定、寶山、上海(大部分劃歸閔行)、崇明、松江、奉賢、南匯(已劃入浦東新區(qū))、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區(qū)縣的人。同樣因為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原因,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第二代新上海人[從江蘇省劃分而來的川沙、嘉定、寶山、上海(大部分劃歸閔行)、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區(qū)縣的人[也看不起來上海以外的中國民眾。
肯能由于中國戶籍制度,政府給予當?shù)貞艏丝诘奶厥飧@、政策導致“硬盤人”這樣的歧視詞語的出現(xiàn)。老上海人沒有錯、新上海人也沒有錯,是我國特殊的戶籍制度具有其畸形的歷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