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順其自然?石頭從你的手上脫離后到命中目標的這段時間就可以稱之為“順其自然”。但完整的理解應該包括上述想象的全過程,甚至更多。所以,真正的“順其自然”并不是一般庸人能夠達到的。只有如道家所述的“真人”才能達到,因為只有“真人”才能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真實就是真理,你發(fā)現(xiàn)了真理,并生活在真理之中,你才能達到“順其自然”的崇高境界。
傳說在三十多年前發(fā)生一起震驚世界事件的時候,一位偉人曾說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這樣的話。是否真有其話,無從考證,也無需考證。但是,這種說法民間凡人也會說的。粗看起來,這種說法里含有幾分無奈,但仔細想想,這個話中也含有既然阻止不了,不如順其自然的意思。乍一看,順其自然有點放任自流的意思,往深里想,卻不盡然。這里講的“自然”,既可以顧名思義地理解為一種社會的或自然的現(xiàn)象、一個具體事件和特殊情況、一個無法扼阻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突發(fā)性事件,如“非典”等。如果往深處想想,這個“自然”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客觀規(guī)律,一個事物內(nèi)部或外部發(fā)展的規(guī)律。再上“順其”的“順”,也含有依照、遵循的意思。如果把這種“遵循”的意思與前面說的自然中所含“規(guī)律”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從這個特定的角度說,順其自然也可以解釋為遵循規(guī)律。史上不泛這方面的先例:大禹治水因勢利導,是順其自然;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內(nèi)外分流,深淘灘低筑堰,也是順其自然。這說明,在遭遇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時候,硬頂必然是失敗,假如能避其鋒芒,順其自然,沒準還會有取勝的一線希望,F(xiàn)實生活中,需要順其自然的事,更是不勝枚舉。社會生活中有些矛盾和問題是禁止不住、避免不了的,比如城市學生就業(yè)問題,當年用“上山下鄉(xiāng)”來分流,由于有悖于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帶來許多后遺癥,F(xiàn)在是采用延長學制(大學擴招,實際上是延長了學生在校時間)、多渠道就業(yè)等措施來分流,比較趨近于城市學生就業(yè)的規(guī)律,在一定時期相對來說矛盾和壓力會小些。在老百姓的生活瑣事中,也有很多需要順其自然的地方,包括談對象,交朋友都是這樣,會發(fā)生的問題遲早會發(fā)生,需要放棄的事情遲早要放棄。從這個意思上說,等到、賴到、拖到無可奈何、N敗俱傷的時候,還不如早一點順其自然的了結(jié),興許還主動些,后果還小些。當然,順其自然不是隨遇而安。順其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明智的取舍,不是被動的認同。由此可見,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妨嘗試一下順其自然的思維方法,說不定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獲。
《禪門公案》里有個小故事:源律禪師問大珠慧海道:“和尚修道,還用功嗎?”大珠慧海答道:“當然用功啦!痹绰蓭熡謫柕溃骸叭绾斡霉?”大珠慧海答道:“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源律師說道:“一切人都是如此,不是與大師一樣用功嗎?”大珠慧海答道:“不同!痹绰蓭熡謫柕溃骸盀槭裁从植煌?” 大珠慧海答道:“他們吃飯時不肯好好吃飯,卻百般挑揀;睡覺時又不肯好好睡覺,千般計較。因此,他們與我的功不同!蹦愕男膽B(tài)跟著你生命運轉(zhuǎn)的流程,而沒有刻意去扭轉(zhuǎn)。你在一種社會環(huán)境中趨于這種形式,順應生活運轉(zhuǎn)的方式,你的行為是被外在的形式而牽引著。存在的需要我們用語言去解釋,要么語言也喪失了它原本之一的功能。一個詞無所謂這或那,需要他就出現(xiàn)了。
順其自然按我的理解應該是不奢望、不強求,以平常心待事待人。比如說,現(xiàn)在是秋天,一陣風起來,葉子紛紛地都落下來,你看到了可能會心里想:葉子都落下來了啊。春天來了,青草開始長出來了,你看到了可能會想:草地開始綠了呢。。。面對自然如此,面對人事也如此,面對小事如此,面對重大的事情也是如此,面對值得高興的事是如此,但尤其是面對傷心(甚至是心碎)的事情也是如此,即,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其內(nèi)在的道理在其中的,既然發(fā)生了,便不過分地為此煩擾不堪,承認其存在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使有不甚清楚),并允許它繼續(xù)延著被“自然”賦予的軌跡行進下去。
順其自然是個很不錯的東西,但要兼顧自己的能動性。結(jié)合好了就能讓自己過得比較開心和平和些。“順其自然”我個人認為是你萬事不能強求,當我們無法改變現(xiàn)實的無奈時,不如就選擇接受,這樣也會讓我們活的輕松和快樂! 順從客體的主觀行為,不過多打擾,然順從不是放縱,順的前提是自然,客體的自然?腕w自然,你是智慧的,客體不自然,你是無知的。
順其自然是對與無能為力的事的理智的想法
你做了一件事情,希望有一個結(jié)果。就像你在這里問一個問題,希望得到答案。但是能夠得到理想的答案嗎?如果得不到,你可能會比較失落。順其自然就是說不要為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去操心。這個問題有了很好的解答,那么OK。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也OK。不管結(jié)果怎樣,你都照樣樂呵,就是順其自然了。因為結(jié)果怎樣,完全是在你的控制范圍之外的。有些人在做事情之前往往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結(jié)果的準備,而不是一定要強求結(jié)果怎么樣,這就叫做順其自然。有些人總是使盡全力要使結(jié)果在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nèi),這就不叫做順其自然。
當然,順其自然是一種境界,像藝術(shù)一樣,是沒有止境的。
順其自然:主動。掌控的重點在于著眼被掌控的對象的特質(zhì)。滿足于現(xiàn)狀:不動(不是被動也不是主動)。強調(diào)靜止不動以求事物不往不欲的方向發(fā)展。平平淡淡的走下去咯,正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 車到山前必有路,這就是順其自然咯。
順其自然(to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分開來講,順其就是不主動,聽之任之,"順,服從,不違背,順從。其,無非是指他。自然,是沒有經(jīng)過人為的手段,而使其保持自身的物質(zhì)。順其自然,就是聽之任之,不發(fā)揮人的積極主動性,純粹只讓其自身發(fā)展。順其自然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梢杂迷诳茖W上,意味著取其自然狀態(tài)以便于觀察?梢杂迷诔砷L上,順其自然的成長。還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更可以用于感情表白上,當然,用于感情表白時通常的意思是:算了吧,請放棄。順其自然用于感情時,通常都是已經(jīng)感情淡了或者就干脆沒了。又無法同伴侶說分手,只好以這種婉轉(zhuǎn)的方式,讓感情自生自滅,當然這里著重“自滅”。
凡事皆是有規(guī)律的,我們不能憑主觀意志去違背規(guī)律行事。所以做什么都應當順其自然,不要強求,隨緣,隨他去佛教中所謂的“隨緣”,是以活潑流轉(zhuǎn)的生命之流,融入萬物虛空,但不拘泥于虛空,從空境圣境中轉(zhuǎn)身而出,將小我轉(zhuǎn)化為大我,將個體轉(zhuǎn)化成全體,隨緣任運,灑脫無拘,使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合而為一,時間與空間融成一體,至真至美,無拘無束隨緣者總是不去幻想生活那么圓圓滿滿,也從不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嘗苦澀與無奈,經(jīng)歷挫折與失意。信念沒有萎縮,只要自己的季節(jié)沒有嚴冬,即使風凄冷,即使雪紛飛。艱難險阻是對你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坑坑洼洼也是對你意志的磨礪和考驗。晚春,落英雖會凋零,但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雖在秋風中飄落,但春天又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只要隨緣任運,開放心懷,即可盡情欣賞品味這一切!這何嘗不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萬事隨緣的人生態(tài)度,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棄,隨緣是一種思想上的輕裝,隨緣是一種目光的空闊。隨緣不會使人終日郁郁寡歡,灑脫才不讓人覺得生活太累。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不至于對生活求全責備,才不會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即使櫛風沐雨,即使花開花落,也總能找到充滿希望的起點。能否隨緣,不在乎你是怎樣性格的人。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從來都是矛盾的結(jié)合物,往往在大膽中蘊涵了魯莽,在謹慎中伴隨著猶豫,在聰明中體現(xiàn)了狡猾,在固執(zhí)中伴隨著堅強。有時,我們的羞怯會成為一種美好的溫柔,暴躁會表現(xiàn)成一種力量與激情,但無論如何,豁達的隨緣態(tài)度,對干仟何人.都會賦予一種完美的色彩。隨緣等于承認事實,豁達灑脫。隨緣等于趨利避害,保持樂觀。隨緣的人,每每是樂觀的人。隨緣等于自嘲自解,擺脫困境。生活是在隨緣中實現(xiàn)的,心智也在隨緣中成長。每一個人都要根據(jù)自己的緣去生活,依自己的因緣而成就人生。這就是“如來”的生活!洞笫舛U師語錄》有曰:“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心為定。本心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鏡無心,八風不能動!眻猿秩f事隨緣,順其自然,毫不執(zhí)著,不僅是禪者的態(tài)度,更是我們養(yǎng)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佛教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上說,我們的心,好像是一位大畫家,能隨心所欲地畫出種種人生的境界來。也就是說,人生的苦樂與美丑、煩惱與憂傷,其實都是我們這顆心所作用出來的,它并不是絕對的。只要我們懂得“轉(zhuǎn)心”,苦也會變成樂;只要我們懂得“轉(zhuǎn)境”,丑小鴨也會變天鵝。佛法說:“心能轉(zhuǎn)境,即同如來。”我們的心只要懂得轉(zhuǎn)個想法,就能轉(zhuǎn)煩惱為菩提、轉(zhuǎn)痛苦為自在了。就因為“紅顏多薄命”,所以我們只求“中等之姿”,中庸才是幸福的****保證書。不信你可以看看社會上那些幸福的女人,有幾個是長得標致美麗的?俗話說“美女多伴拙夫眠”,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你雖然只是中等之姿,但只要心能轉(zhuǎn)境,依然可以活得快樂又自在。
名與利,是碌碌凡夫們熱衷追求的標的。一般人對于名利,執(zhí)著牽纏,徒有追逐的苦惱,而沒有知足的灑脫,所以,無數(shù)貪婪的人持續(xù)地葬身在名聞利養(yǎng)的死海中。他們不知道人人都有一間幸福銀行,“知足心”是存折,“惜福心”是印鑒,只要懂得知足惜福,人生道上總有提領(lǐng)不完的幸福利息,足夠你一生慢慢地享用;只要你心能轉(zhuǎn)境,就能擺脫名韁利鎖的羈絆,得到生命的快樂與自在。有一位23歲的女性,在她寂寞的17歲時,發(fā)覺乳房有一個約兩厘米的硬塊,壓它會動,有一點點的疼痛。她暗自背著“恐癌癥”煎熬了6年不敢去看醫(yī)生。6年的黃金歲月,天天籠罩在灰色的基調(diào)里,她活得一點也不快樂。后來證實只是良性的纖維腺瘤,是乳腺體纖維增生所造成的,30歲以下的女性經(jīng)常會見到。她只怪自己的無知與瞎操心,在證實了身體無礙之后,天空豁然開朗,原來6年來的煩惱,全都是從執(zhí)著心所生出來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從心想生出來的。心的力量大到不可思議。以前看到臺灣的民俗信仰里有過火、坐釘?shù)膱雒,覺得真是神力無邊;后來看到了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神跡”出現(xiàn),譬如,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傈僳族,為了紀念明朝的尚書王冀平定麓川有功,每年都會舉行上刀山、下火海的儀式以資紀念,所有參加者都能毫發(fā)無傷地完成儀式,理由是“有信心”;后來又看到了遠在歐洲的西班牙鄉(xiāng)間也有類似臺灣過火的儀式,參加者不受傷的理由也同樣是“有信心”?梢姡c其說是神力的展現(xiàn),毋寧說是信心的作用來得貼切。心的力量,實在不可思議。臺灣有一位捉蛇大王陳先生,能徒手捕蛇,抓起兩個人高的眼鏡王蛇來猶如探囊取物;但說起來好笑,他最怕的竟是蚯蚓。大蛇的克星竟是蚯蚓的順臣,這都是心在起作用:無懼長蟲卻畏懼小蟲,說起來任誰都不敢置信。人,心無畏懼,身便無所畏懼;心有畏懼,身便有所畏懼。一切煩惱,都是從心想生出來的。
所以,攝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法說,心清凈,境界就清凈。法身大士心里一塵不染,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清凈,他們實已揳人了“一真法界”的至高境界了。我們要效法法身大士,將心中的煩惱塵埃逐漸地撣除,這樣,就可以找回自性中原本具足的那顆燦爛天真心了。
一切煩惱,從心想生;心不妄想,人生便得自在。古人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比吮緛砭秃茈y活到一百歲,還偏要去煩惱千年以后的事,這不是太愚蠢了嗎?所以,佛祖釋迦牟尼經(jīng)常告誡眾人:“對過去的事要煩惱,對未來的事要煩惱,那么,你們將變成一株枯草!”在道家的理念中,滿足現(xiàn)狀、知足常樂、順其自然都是基于相同的價值基礎(chǔ),并沒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