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戲劇學研究情況如何?
1993年深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推出了周寧的博士論文《比較戲劇學——中西戲劇話語模式比較》。該書獲中國話劇文學研究會優(yōu)秀著作獎。作者在醞釀這部論著的準備階段,就已經(jīng)有了要為比較戲劇學學科建設試探一次新路的想法,試圖對中西戲劇比較研究從觀念到方法進行大跨度的騰躍。在他看來,就現(xiàn)象談現(xiàn)象,并不是中西戲劇比較研究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探索現(xiàn)象與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揭示現(xiàn)象背后的必然性。于是,建立一整套比較戲劇學的邏輯范式,刷新一些戲劇學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就成為研究過程中的主要任務。與此相適應,戲劇現(xiàn)象和戲劇歷史則變成實證的材料和立論的依據(jù)。而理論研究的體系性與邏輯統(tǒng)一性因此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從敘述與展示這兩個最基本的核心概念中可以捕捉到東西方戲劇傳統(tǒng)的許多同一性和分歧點。本書的理論構架也由此展開,分別討論了中西戲劇的話語結構與情節(jié)類型、語詞和動作的關系,中西戲劇的時空觀念和劇場經(jīng)驗,戲劇文本的視界結構,中西戲劇話語模式各自在文類演變中的因果關系,以及對千百年來戲劇學研究中莫衷一是的戲劇文學與劇場經(jīng)驗孰輕孰重等問題。
歌德曾經(jīng)說過:“理論使我們相信各種現(xiàn)象之間的關聯(lián)性!崩碚摰膬r值層次及其高下優(yōu)劣的評估,主要應視其對這些聯(lián)系揭示的深刻程度。周寧《比較戲劇學》的主要貢獻不僅在于對比較戲劇學學科邏輯框架的整體性構建,而且,還在于嚴謹縝密的邏輯體系所發(fā)散出來的研究觀念和方法的啟示意義。僅僅滿足于邏輯概念的靜態(tài)勾畫,很容易落入中西戲劇異同現(xiàn)象比較的窠臼,既不可能超越前人,也不可能有所深入。在致力于整體性突破的同時,勢必忽視向縱深發(fā)展。作者從黑格爾理論大廈的構建和馬克思經(jīng)濟理論著作中深深地體會到,邏輯起點必須與歷史起點相統(tǒng)一,才可能使理論更富有嚴密的科學價值。要弄清楚中西戲劇話語模式之間錯綜復雜的異同關系,僅僅是闡釋敘述與展示這一對基本范疇,任務遠沒有完成。為此,他從中西戲劇互為認識客體的交流關系入手,進一步拓寬比較戲劇學研究的歷史視野。在他看來,導源于各自不同的文類和文化傳統(tǒng)的話語模式和戲劇詩學范式必然具有歷史連續(xù)性和邏輯統(tǒng)一性。對這方面問題的揭示,自然也是比較戲劇學不容忽視的主要任務。各自不同的戲劇傳統(tǒng),在交流的意義上,是一種先在的經(jīng)驗結構、范圍和限定,這是中西戲劇保持其歷史連續(xù)性和內(nèi)在邏輯統(tǒng)一性的原因。從文類傳統(tǒng)上,西方從亞里士多德時代開始,就積極致力于清除戲劇中的敘述因素,西方戲劇注重沖突性的對話精神經(jīng)過了一個自足化的發(fā)展過程,直到布萊希特時代,才開始了以敘述因素對話語戲劇性本質(zhì)的逆反。由于沒有明確的文類意識,中國一直將戲劇視作詩余詞余,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忙于敘述故事,不斷強化其敘述因素,歌與唱在美化敘述形式、加強舞臺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力量方面得以充分發(fā)展。在更本質(zhì)的語文和文化傳統(tǒng)上,西方戲劇崇尚沖突性的對話是邏各斯中心主義與辯證對話的語文和文化傳統(tǒng)造成的,中國戲劇的非對話性,則是議而不辯,缺乏對話文體和潛在對話精神的傳統(tǒng)使然。
本書不僅從傳統(tǒng)的深層找到了中西戲劇話語模式差異性的語境和理由,而且也為中西戲劇不同的時空觀念和表演風格找到了詮釋的依據(jù)。長期以來,我們對諸如歌劇與話劇、寫實與寫意的演出風格,開放與閉鎖的時空結構等問題,要么是拘泥于就事論事的具體討論,要么是各執(zhí)一端,很少從聯(lián)系的角度和戲劇學學科整體性的意義上去認識和把握。作者對這類問題的關注,也有益于突出本書的學科開創(chuàng)性。在作者看來,敘述和展示兩種話語也分別決定了中西戲劇兩種不同的時空觀念和演出風格。敘述話語由于假設了虛構故事的不在場性,于是,虛擬性和程式性得以蹈厲發(fā)揚。在展示性的幻覺舞臺,配合對話的動作和行為則必須具體而現(xiàn)實。敘述不受或少受現(xiàn)實時空限制,而展示則沒有這種時空自由度。有了展示話語,于是,“三一律”的經(jīng)典規(guī)范、寫實的布景、道具的使用和幻覺劇場的出現(xiàn),則順理成章。
學術思辨確實異?菰,每一個命題,每一個論證的句子都極可能因為理論體系的內(nèi)在規(guī)定而顯示出如黃土高原上一望無際的沙丘那樣的單調(diào)乏味,而作者把這部理論性的著作寫得如此清新可讀,那些如詩如畫的描述,那些盡得閑適散文妙處的遣辭用句,一定會像那些限定嚴密的論證和推論一樣,為讀者所喜愛。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介紹
周寧,男,1961年生。文學博士,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院長。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員。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U
of BRISTOL)戲劇系、美國依利諾依大學(U of ILLINOIS)東亞與太平洋研究中心訪問教授。中國話劇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理事。
主要論文(1990年以后)
1、《觀眾與讀者:從接受美學角度看劇場藝術與戲劇文學的差異》10,000字,《南京大學學報》1990、4
2、《西方近代風景畫藝術巡禮》9,000字,《藝術百家》1991、1
3、《敘述與代言:中西戲劇模式比較》13,000字,《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1991、2
4、《從小說到戲劇:文類的差異與互滲》12,000字,《藝術百家》1992、1
5、《歌與話:中西戲劇的交流與差異》13,000字《文藝研究》1992、2
6、《文本•閱讀•讀者》9,000字,《南京大學學報》1992、2
7、《視界與戲劇性》8,000字,《學術論叢》1992、3
8、《莎士比亞與西方戲劇的視界結構》8,000字,《藝術景觀》1992、3
9、《〈家〉與兩種終極關懷》8,000字,《人文雜志》,1992、4
10、《戲劇視界結構初探》18,000字,《中國話劇研究》,1992、4
11、《語默動靜之間》12,000字,《文學研究》(南大出版社)1992、12
12、《敘述與對話:中西戲劇話語模式比較》14,000字,《中國社會科學》,1992、5。(“Patterns of Drama:A Comparative
Study”8,000字,“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97、4。)
13、《中西戲劇的時空與劇場經(jīng)驗》13,000字,《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1992、4
14、《劇本與劇場:戲劇及其研究的觀念與方法》11,000字,《文藝研究》1993、3
15、《從金庸作品看文化語境的武俠小說》17,000字,《中國社會科學》,1995、5。(“On the Works of Jin
Yong”9000字,“SOCIAL SCIENCE IN CHINA”,1996、4。)
16、《幻想中的英雄》8,000字,《廈門大學學報》,1996、1 17、《幻覺與意境》8,000字,《文藝研究》,1996、3
18、《邁向中西比較戲劇學的起點》11,000字,《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997、1
19、《新加坡華文文學的認同:創(chuàng)造與傳統(tǒng)》9,000字,《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2
20、《試論戲劇語詞與動作的關系》8,000字,《文藝研究》,1997、6
21、《新加坡華人文學30年》5,000字,《文藝報》,1997、4、29
22、《從激昂的批判到閑適的眺望》6,000字,《文藝報》,1997、8、14
23、《新加坡華文文學的文化語境》9,000字,《文藝理論與批評》,1997、6
24、《跨文化的文本形象研究》,8、000字,《江蘇社會科學》,1999、1
25、《世紀末的法國劇壇》6、000萬字,《戲劇文學》,2000、626、《僑民文學•馬華文學•新華文學》9、000字,《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1
27、《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的四種范式》9、000字,《廈門大學學報》2001、2
28、《停滯/進步:西方的形象與中國的現(xiàn)實》,25、000字,《書屋》,2001、10
29、《天地大舞臺》,24、000字,《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1、3
30、《現(xiàn)實主義•愛國主義•多元化的文學本體主義》11、000字,新加坡《新世紀學刊》,2001,
31、《列班•掃馬西行研究》,12、000字,《國際漢學》,第三輯,2002、4
32、《雙重他者:解構〈落花〉的中國想象》,14000字,《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2、3
33、《“萬里長城建造時”:卡夫卡的中國神話》,9、000字,《廈門大學學報》2002、6 34、《東方主義:理論與論爭》,
9、000字,《廈門大學學報》2003、1 35、《東風西漸:從孔教烏托邦到紅色圣地》,21、000字,《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1
36、《中國形象的偉大遺產(chǎn)》,5、600字,《文藝報》2003、2、18
37、《史詩劇場與殘酷戲劇:現(xiàn)代劇場政體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14、000字,《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3、1
38、《從歷史構筑意識形態(tài):中國現(xiàn)代史學與歷史劇的意義》, 9、000字,《人文雜志》2003、2
39、《“義和團”與“付滿洲博士”:20世紀初的“黃禍”恐慌》,17、000字,《書屋》,2003、4
40、《中國形象:西方現(xiàn)代性的文化他者》10、00字,《粵海風》2003、3
41、《探尋世界文明的中華文化資源》,15、000萬字,《東南學術》2003、3 42、《有關歷史劇討論的討論》、8、000字,《晉陽學刊》2003、4
43、《牧歌田園:二十世紀西方想象的另一個中國》,18、000字,《書屋》,2003、6
44、《茶與鴉片:兩個帝國命運的改寫》30、000萬字,《天涯》2003、4
45、《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清理文化資源》7、000萬字,《文藝報》2003、8、19
46、《被別人表述:國民性批判的西方話語譜系》17、000字,《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5
47、《美好新世界》,18、000萬字,《書屋》,2003、10
48、《鴉片帝國:浪漫主義時代的一種東方想象》11、000萬字,《外國文學研究》2003、5
49、《世紀末的中國形象:莫名的敵意與恐慌》,19、000字,《書屋》,2003、12
50、《漢學或“漢學主義”》,《廈門大學學報》,13、000字,2004、1
51、《中國異托邦:20世紀西方的文化他者》,18、000萬字,《書屋》,2004、2
52、《重整馬華文學獨特性》,1萬字,《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1 53、《海客談瀛洲:帝制時代中國的西方形象》,《書屋》2004、4
54、《天下辨夷狄:晚清中國的西方形象》、《書屋》,2004、6
專著
1、《比較戲劇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
2、《幻想與真實》,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3、《新華文學論稿》,新加坡文藝協(xié)會1996年版。
4、《光來自東方》,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5、《永遠的烏托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中西最初的遭遇與沖突》,學苑出版社,2000年版。
7、《20世紀西方戲劇思潮》(與陳世雄合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版。
8、《想象與權力:戲劇意識形態(tài)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共八卷:《契丹傳奇》、《大中華帝國》、《世紀中國潮》、《鴉片帝國》、《歷史的沉船》、《孔教烏托邦》、《第二人類》、《龍的幻象》)
編著
1、 編著《2000年西方看中國》、《2000年中國看西方》,團結出版社,1998年版。
2、主編《世界藝術史話》(10卷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3、 主編《21世紀簡明百科全書》,人民中國出版社,1999年版。
譯著
1、《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與金元浦合譯),美學譯文叢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現(xiàn)象學與文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3、《閱讀活動》(與金元浦合譯),美學譯文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人文學院院長周寧教授為漳州校區(qū)學生講論“中國的世界命運”
3月10日晚七點,漳州校區(qū)主樓群的大報告廳人頭攢動,5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同學們在這里享用2009年校區(qū)的第一場學術盛宴——由人文學院院長周寧教授帶來的以“中國的世界命運”為主題的講座。
講座一開始,周寧教授便提出本場講座的三個問題,即“為什么講”、“講什么”以及“講的最終目的”,啟發(fā)同學們思考。周寧教授指出,我們之所以在探究“中國的世界命運”時把目光投到過去的歷史,是要從歷史中找尋自己,找尋中國人的文化身份,世界歷史不同階段中國的世界地位不同,只有在全球化歷史中,才能理解中國和平崛起的真正意義。在這一探究過程中,我們談論更多的是歷史經(jīng)驗,是有關于歷史與文化的話題,希望人們從中得到思考,從而更加關注和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開闊我們的眼界,思考中國的未來。
在講座中,周寧教授帶領同學們穿越時空隧道,從歐洲大陸到亞洲大陸,從古代到近代,從地理到歷史,從政治經(jīng)濟到文化風俗,沿途領略羅馬帝國、漢帝國、大唐王朝、元朝、南宋以及清朝的歷史風光,為全場觀眾展現(xiàn)了一幅生動、形象的世界歷史畫卷。最后,周寧教授還深刻剖析了當今社會中國人所面臨的境遇——不斷變化的時代讓我們?nèi)狈Π踩,進而變得貪婪和恐懼,對無法預知的未來感到茫然無措。而這些都需要我們中國人通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夠改變。
整場講座在熱烈、輕松的氣氛中進行,周寧院長以其博通經(jīng)史的學識、幽默風趣的談吐以及獨特的個人魅力征服了全場觀眾,博得了陣陣掌聲。同學們紛紛表示這場講座使自己對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定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思考自己的未來、中國的未來有很大的啟發(fā)。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幸運的,然而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需要我們?nèi)ニ伎,中國人現(xiàn)在的問題更需要我們自己來思考!謝謝大家!卑殡S著一陣雷鳴般的掌聲,09年“名師講壇”的首場講座在漳州校區(qū)大報告廳圓滿落下帷幕。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的講座(轉載)(2010-07-07)
《北京晚報》問我為什么寫這樣沉重的話題。周寧說:必須寫一些嚴肅的話題,這樣才讓自己覺得是個人。自己感覺到尊嚴,并且得到別人的尊重。八個人(托爾斯泰等)生活得認真,并且經(jīng)歷常人認為沒有必要的苦難——矯情——一聲沒有矯情過也是個遺憾。寫《人間草木》是出于不確信,很多問題都想不明白,寫書方式想要找?guī)讉人物,在他們的生活中尋找自己的替身,需要有人引領你深入生活,深入世界,讓你知道生活對你意味著什么。從這八個人,想要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無法經(jīng)歷無法想象的人生。
第一組人物,傳教士,馬禮遜、伯格里,關注的是正直認真熱情忍耐的層面,在非傳教士的人生中同樣重要。
第二組,和尚,蘇曼殊,李叔同。
第三組,托爾斯泰、馬克思韋伯。
第四組,梁濟(梁漱溟老子)、王國維,前清遺老。
馬禮遜,十九世紀早起從英國到廣東傳教,死在廣東。伯格里二十世紀初期從英國到云南傳教,死在云南。他們的生活目標在人生早期的某個時刻便已經(jīng)確定,從此便在沒有動搖,即使苦難也是幸福的。關于人生意義的確定性問題。
馬禮遜:決定從英國到中國傳教,從英國出發(fā),到美國,過太平洋,繞回東航路,到中國。因為中國禁教,英國商人不愿意帶馬禮遜。有人問馬禮遜,中國可以信基督嗎,馬禮遜說只有上帝知道。倫敦傳教會給馬禮遜300英鎊(只能生活3到5月),讓他傳教,可英國商行不允許他傳教。轉澳門,當翻譯,卻痛苦與英國人做的鴉片生意,神圣與世俗糾纏在一起,相互陷害!拔以趺茨芤皇帜弥酒,一手拿著福音去拯救中國人呢?”歷史糾結的格局通常會陷害于個人。馬禮遜在澳門娶了一個英國人的女兒,她后來得了抑郁癥,死了。馬禮遜三大使命:一,翻譯圣經(jīng);二,傳教,建立傳教點(不太成功);三,編立英華詞典。
二十年后回到英國,載譽而歸。熱鬧了半年決定還要回中國。中國規(guī)定夷婦不準進廣州,馬禮遜在英國的第二任太太留在澳門,馬禮遜太太得了抑郁癥,不得不回到英國。馬禮遜此時得了肝病,信件往來需要一百六十天,但馬禮遜依舊沒收到回信,在馬禮遜太太回英國后三星期,馬禮遜死亡。人的好壞通常是被歷史陷害的,馬禮遜不給東印度公司當翻譯無法生存,當了翻譯無法傳教。真正感人的東西是不能講的,只能寫。
馬禮遜去世八十年以后,伯格里決定到中國傳教。十九世紀末在大英帝國當公務員,各種輝煌。有一種人的神性是在臉上的,伯格里就是這樣。伯格里覺得,人生應該有超越活著的目標,坐船到上海,十里洋場,覺得不行,去了昆明,依舊不滿意,去了滇西北,十萬大三之后。租了一個老宅子,敲鑼布道,在上海培訓了六個月的漢語,覺得找到了用中國人的方式傳教——敲鑼。卻不能在中國人心中得到尊重,十年過去依舊沒人信教。有一天從大山里面來了幾個苗族人拜訪,說想讀書認字,因為受漢人欺負。伯格里和朋友開始教苗人認字,上百苗人涌來學習。苗人邀請伯格里到大山里看看只有苦難和淚水的地方,伯格里去了之后發(fā)現(xiàn)了一生的使命,被某種神圣和肅穆感抓到。。(就像盧克安在石門坎)。伯格里在當?shù)匕簿,在那里蓋了第一個教堂、第一個小學,醫(yī)院,足球場。西方人說法,石門坎是東方離天堂最近了地方,培養(yǎng)出三個博士,很多大學生,培養(yǎng)出********個足球運動員,很多新四軍干部。貴州省第一任衛(wèi)生廳廳長在石門坎。比較數(shù)據(jù):解放后石門坎沒有高中生。中國辛亥革命成功以后給袁世凱寫信,為什么只有五族共和,應該還有苗族。伯格里在石門坎待了十幾年,教會允許伯格里回英國,伯格里在英國一年,又回到了石門坎。伯格里在石門坎創(chuàng)造了老苗文。1910年,伯格里染上傷寒,死,死前對人說:孩子們又要開學了。
這些人是非常踏實的,生活的目標都是固定的,他們從來不問成敗,因為收獲不屬于這個世界。他們?nèi)松囊饬x在人生早起從未動搖過。人生的意義是確定的,在你臉上看不到焦慮,只有平靜,這是非常幸福的一種境界。
蘇曼殊,父親廣東商人,母親出生在長崎。從十六歲開始便一生惶惶不可終日。十六歲在船上寫了一封絕命書,說要跳海,卻在上海上岸。在以后的十幾年里,每一年都在南中國海沿岸五六個地方游蕩,從來不曾安居,焦慮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內(nèi)心不夠固定。一個真正有才氣的人給你的感覺就是讓你絕望。蘇曼殊的詩詞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好的詩詞,他說他是一流的畫,二流的詩,三流的文章。如此天才之人卻如此焦慮不安。小說都是一個格局,天涯游子到了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所有的女子都愛上了他,關鍵時候他確逃脫。蘇曼殊說他一生都很喜歡他媽媽,經(jīng);厝毡究此麐寢專偸钦f他媽媽很愛憐他,可事實上根本不是如此。所有的小說都是失敗的婚姻,當時人很喜歡。蘇曼殊一生兩件事:一,總是找他媽,二,XXX。蘇曼殊從小沒有得到母愛,他對母親的想象也是對于情人的想象,對情人的想象也是對母親的想象,他總是在回憶中想象,在想象中回憶,分不清回憶和現(xiàn)實。蘇曼殊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第一次到香港住在陳紹白那里,偷走他的錢,買了把手槍想要刺殺康有為。到十月學堂教書,學生陳果夫。瘋和尚閉門不出,畫畫,燒畫。十月學堂暴動,失敗。蘇曼殊回上海,到青樓揮霍,蘇曼殊好色而不淫。辛亥革命成功后到印尼,給柳亞子寫信抱怨印尼荒涼。蘇曼殊這樣的人是在現(xiàn)世里面無法安穩(wěn)的人,他已經(jīng)失去了倫理生活的現(xiàn)世,完全在一種審美境界中,別人與他無關。如此大氣的出家人在生命的最后卻懼怕死亡,在生活中失去了倫理的現(xiàn)實性,但也沒有宗教的境界,而是停留在審美的境界中,自由想象,落拓不羈。1918年5月蘇曼殊死亡,汪精衛(wèi)給他扛棺,蔣介石跟在其后,這些人都把蘇曼殊當做最好的朋友,那是一個真正自由水天浪漫的時代,大家不計小節(jié)。
蘇曼殊死的那年七月,李叔同出家。李叔同一旦出家便永遠決絕,李叔同和蘇曼殊一個進入純粹宗教境界,一個進入絕對的審美境界。李叔同出家后對自己非常嚴格,對自己的過去非常決絕。李叔同說,出家就是雖生猶死。世俗中人一講李叔同就講他的情緣,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一旦感人就不可能決絕的。李叔同是出家以后便再也沒有反復過,究竟是哪一種境界才能塑造這樣的人?一個大時代里面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大人物,我們這個小時代就出現(xiàn)小人物,誰也做不了大氣的事情。但如果你這樣一生就過去了,你始終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你永遠都無法體會大氣的事情,只有體會這些大人物的經(jīng)歷,你是什么感受,一個人只有你的經(jīng)歷屬于你自己,現(xiàn)世的東西都不屬于自己,只有那種開闊的深刻的經(jīng)歷才是自己的,所以我們找這樣的人理解人生的意義。
第三組人物,托爾斯泰和馬克思韋伯,此二人在人生最高度的時候都經(jīng)歷了無法越過活不下去的精神危機。托爾斯泰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突然進入精神危機,對人生的很多問題,為什么寫作,寫作的意義是什么,覺得自己應該像農(nóng)奴一樣的生活,覺得不能住在自己的莊園里,需要和農(nóng)奴住在一起,想要變賣自己的家產(chǎn),不然難以安寧。這種經(jīng)歷是很奇怪的。托爾斯泰在五十歲左右的時候經(jīng)歷這種靈魂轉向,他可能在那個時候認識到一個人應該真誠的面對世界的苦難或者,而不應該認為這個世界的苦難是和自己無關的。如果一個人有靈性人生應該有兩次大的轉變,一次在十四五歲,認識到問題,一次在五十歲左右,可能對自己一生追求的東西都有改變,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托爾斯泰就是這樣的,整天關注農(nóng)奴、賑災之類的事情。一個精神自覺地人經(jīng)常有一種中年危機,把你過去認為確定的崇高的價值全部否定,倘若一個人一生都沒變化,那是個無聊的人,倘若一個人一生有幾次大的變化,那就有風生水起的人生。托爾斯泰在此之后有著一種類似圣徒的生活,但有人說他是偽善,托爾斯泰無法忍受,離家出走,死在車站。在托爾斯泰那個年紀,一個垂死之人,最需要溫情的時候,對這個世界充滿依賴的時候離家出走,這才是最讓人羨慕。有人說托爾斯泰想做圣徒,死的時候全世界轟動,高爾基說只要這個人活著,我們就不是孤兒。
托爾斯泰的死對馬克思韋伯震動也很大。馬克思韋伯很聰明,很理性,他也經(jīng)歷過精神危機,這讓他十多年無法進行工作,到處旅行。馬克思韋伯思考,我們這個時代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先知,誰能成為先知?馬克思韋伯看清楚,在這個趨媚后的現(xiàn)代,根本沒有先知,每個人都很平凡,為大家受難的先知思想實際上是偽善。馬克思韋伯一直想給托爾斯泰寫傳記,但沒寫,他害怕這個問題,不敢直面它。馬克思韋伯晚年做演講認為這個時代再也沒有先知,這是一個分外冷漠的世界,每個人都像機器那樣生活,這是趨媚后的世界。加繆說,如果一個還有神的世界,無論怎么不如意都是溫暖的,一個沒有神的世界不管怎樣完善都是冰冷的。對馬克思韋伯來說,后托爾斯泰時代再也沒有神了,科學和理性把所有都趨媚了,我們必須面對冷靜的事實:生活沒有意義,不可能找到意義,冰冷般北極一樣的生活。現(xiàn)代知識分子面對,托爾斯泰馬克思韋伯生活的時代是個交接的時代,托爾斯泰時代還有豪情,可馬克思韋伯時代來說,這些都是多余的。他死前說了三句話,第一句對醫(yī)生:孩子們這些無濟于事。第二句對親人,這毫無意義。第三句對自己,我可以走了。一個趨媚后的世界你再也找不到浪漫激情了,我們這個就是趨媚后的世界,沒有浪漫激情,現(xiàn)在什么都是玩笑了,沒有崇高的東西,現(xiàn)代世界是冰冷的北極,我們把過去的美好拆得粉碎。我們必須孤獨的面對一切,毫無意義。現(xiàn)代醫(yī)學從來不問人之不值得治,只是治療,人最重要的是尊嚴,可是現(xiàn)代醫(yī)學毫無尊嚴。這些人的做法都是我們?nèi)粘I钪凶霾坏剑档盟伎嫉摹?br /> 最后兩個是兩個自殺的。我更關注梁濟,前清當個小官,辛亥革命后繼續(xù)當官的時候發(fā)現(xiàn)加薪了,不滿,革命剛剛成功怎么能加薪,應該更努力的工作。第二層,革命黨,你們怎么能夠這么輕易的成功呢?革命者沒想著革命,一不小心把武器庫點著了只有革命了,守軍沒想著鎮(zhèn)壓,就投降了,沒辦法就把孫中山叫過來了。孫中山當時還在英國看書,這邊寫信讓回來當總統(tǒng)。革命有一個說法是推翻了滿清,其實滿清是遜位的,有一個很感人的詔書,把天下讓給革命黨。梁濟說,滿清退位了,是道德高標,革命黨進城后加薪,道德上就完蛋了,重要的不是亡國,而是亡天下,道德倫理都沒了,革命后就亡天下了。梁濟先是不干了,接著就是自殺,他準備了六年,這很不容易。六年都在想著自殺,多凄涼啊。可是梁濟的自殺沒有任何意義,行尸走肉們不可能被喚醒,而梁濟恰恰是想用自己的死喚醒民眾,滿清把江山給革命黨,你這樣揮霍,對得起滿清嗎?梁濟非常感人,最后怎么給家人告別,怎么在積水潭自沉。自沉后沒有反響,中國人都麻木了。、
有意思的是,九年以后,又一個遺老自殺了。梁濟自殺準備了六年,一直在喋喋不休,告訴人們?yōu)槭裁醋詺ⅰ⒆詺⒌囊饬x。而王國維只寫了十六個字,連遺書都沒有寫,而且顯得輕率。前一天晚上學生還給他告別,因為放假,第二天自己就在清華園投湖了。有人看見他在湖邊抽一根煙,忽然跳下去,死的時候背上的衣服都沒濕。王國維一個大智者為什么這么輕率的處理自己的死呢?王國維早年曾經(jīng)批判過這樣的自殺。林徽因爸爸說不愿當亡國奴自殺的人有病。王國維說凡是意志薄弱的時代人有三種病,運動狂、縱欲狂、自殺狂,沒想到自己也自殺了。我們佩服他的這句話,一百年后中國就是這樣的,就這三種病。人還真是熱鬧,前兩年人大的教授自殺了,動不動就自殺,自殺其實是一個意志薄弱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死是放棄,沒有權利放棄,需要仔細思考,生命該怎樣結束,什么才是對生命負責的方式,最勇敢的是敢活,在巨大的苦難中敢活。我在最后一章討論,誰有權利放棄生命。
我寫這四組人是想把人生的一種大的境界寫出來,很陰郁,所以最后我說我想讓思想回歸陽光。其實我最喜歡第一組人物,一生的目標都很明確,其他一些人都是有問題的,盡管有問題,確實可敬可愛的,所以身邊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自己思考判斷。我們沒有生活在水調(diào)遼闊的時代,怎樣使自己豐富?去看看別人,這些人曾經(jīng)帶我們受過,體驗他們就是體驗自身的意義。
周寧,山東金鄉(xiāng)縣人,1961年生,文學博士,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話劇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戲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碩士(1987),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2)。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U of BRISTOL)戲劇系訪問學者(1998、10-1999、7)、美國伊利諾依大學(U of ILLINOIS)東亞與太平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1、7-2002、7)。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比較戲劇學、外國戲劇史、西方戲劇理論、現(xiàn)代文學史論、東南亞華文文學史;主要著作有《比較戲劇學》、《幻想與真實》、《光來自東方》、《永遠的烏托邦》、《中西最初的遭遇與沖突》、《20世紀西方戲劇思潮》(與陳世雄合著)、《想象與權力:戲劇意識形態(tài)研究》、《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等
周寧老師主要從事戲劇學與跨文化研究。80年代中期在國內(nèi)率先譯介接受美學與現(xiàn)象學文學批評著作,如《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現(xiàn)象學與文學》,譯著在國內(nèi)被廣泛征引。80年代后期開始隨陳瘦竹師從事比較戲劇研究,博士論文與專著《比較戲劇學》是國內(nèi)第一本系統(tǒng)的、有一定理論深度與開創(chuàng)性的比較戲劇研究成果。90年代中期開始關注跨文化研究,著重研究西方的中國形象。
人文論壇之系主任論壇6.14以中文系主任周寧教授的精彩演講圓滿結束。
6.14日19:00在人文學院報告廳(南光101),中文系主任周寧教授做了題為《風氣東西洋——中西文化的遭遇與沖突》的精彩演講。報告廳內(nèi)座無虛席,掌聲,笑聲迭起,周寧教授以其幽默的語言,淵博的知識,睿智的觀點,贏得了聽眾的不斷贊嘆。
演講主要圍繞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展開。
一、關于13世紀馬可波羅游記的風靡。周寧教授提出關于這個未被證實的事件的之所以能對西方產(chǎn)生巨大影響,而當中國人的西行,卻在中國沒有留下任何記載,是因為西方人有著開放的心態(tài)。
二、對比分析了15世紀中、西的航海運動。西方當時主要是哥倫布和麥哲倫的航海活動與中國是鄭和下西洋,他指出西方的航海活動更具有冒險精神與擴張精神,這是我們所缺乏的,同時周寧教授還強調(diào) “守不住海洋的人,也守不住陸地”,這一觀點,令人深思。
三、講述茶葉與鴉片的影響。中國茶葉傳入西方和西方的鴉片傳入中國,同樣經(jīng)過了三個階段,但是產(chǎn)生的作用卻完全相反。這個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卻改變了國家的命運。
四、評論義和團運動。他認為從義和團開始,中國的矛盾就更加的復雜話,民間與官方的矛盾中,又加入了糾纏不清的與洋人矛盾。
通過這次報告使得同學們不僅獲得了大量的知識,更主要的是獲得了一種認識歷史與現(xiàn)實的方法,就像周寧教授開場所說的一樣,“學術要根植于問題中,更要有當下關懷”,這次報告給我的啟示是巨大的。
我們期待著人文論壇下一場精彩的報告。
在2006屆研究生畢業(yè)典禮上的講話
周 寧
尊敬的各位同學,今天是你們的日子,你們是明星,所以我先問候大家,然后才是尊敬的書記、校長閣下、各位老師,早上好!
大學是生命的園林,學生是候鳥,飛去又飛來。一年一度,我們送往迎來,學生不一樣,但我們這些留守者卻是一樣的,一樣的心境,一樣的珍惜與期望。諸位遠走高飛了,在你們豪邁興奮的時刻,我們卻略感惆悵,舍不得大家,舍不得我們共度的這段時光。歡送與惜別,我代表廈大教師們(謝謝諸位慷慨地允許我代表)在畢業(yè)典禮上講幾句話,講幾句在大學課堂上不講的,但在離開大學課堂之際不得不講的話,算作贈言吧。
首先,在大學里,我們教授大家認識知識,而從現(xiàn)在開始,對大家更重要的是認識錯誤。
書本中知識無處不在,而現(xiàn)實中錯誤無處不在。你一直堅守的某項"真理",可能是錯誤;大家都習以為常的某一項"常識",最后被證明是錯誤;個人的期望、幻想、信念、偏見,都可能導致錯誤。如果我們只知道什么是知識,這些知識都可能變成教條,關鍵是要具備在生活與工作中識別錯誤的能力。時刻保持對錯誤的警覺,這是大家未來最需要學習的。在學校里,我們強調(diào)認識知識的重要性,現(xiàn)在要送別了,我想告訴大家認識錯誤的重要性。因為你們最終會發(fā)現(xiàn),你一生的歷程,將是在各種各樣的錯誤間穿行的。而任何一個錯誤,如果你不小心,都會讓你抱憾終生。
其次,在大學里,我們教授大家認識事實,而從現(xiàn)在開始,對大家更重要的是認識環(huán)境。書本告訴我們的往往是抽象孤立的事實,善惡是非分明。似乎這個世界是非常邏輯的。但在現(xiàn)實中不一樣,你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令人難堪的復雜性。一件事發(fā)生,你只有把它放在真實的環(huán)境與歷史中,才能領略其意義。智慧不是知道事件如何,而是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如何。而且,事件的發(fā)生,總有其合理性。真正的矛盾不是一方錯了,一方對了,而是從各自的環(huán)境與角度出發(fā),各有道理。凡事看全面了,也就看透了;看透了,也就通脫了。人在高高的山頂上立,卻在深深的海底行。認識環(huán)境,理性交往,是我們在學校外迫切需要學習的。愿智慧與平和屬于你們!
再次,我們在大學里教授大家認識真理,而從現(xiàn)在開始,對大家更重要的是認識正義。
我們的課本里充滿各種各樣的表述真理的知識,關于自然、社會、人與自我。我們接受這些知識同時也接受這些知識形式賦予我們的主體霸權。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于面對物而不習慣于面對人,習慣于面對自我而不習慣于面對他人。但這個世界是我與他人共享的,正義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共同生活的準則,在強調(diào)每個人都應該平等穩(wěn)定地獲得最基本的權利的同時,每一個人都應該以公正的態(tài)度尊重他人與他人的合理要求。如果你需要自由、機會、利益、尊嚴、榮譽、幸福,你必須在公正的前提下,以盡你的職責的方式爭取。在健康的個人與社會,公正是個心理倫理原則,而不僅是法律原則。在我們的大學教育中,科學知識是那么充沛,而倫理知識卻相對脆弱。誰來保證個人與社會未來的善良幸福呢?
最后,在大學里,我們教授大家認識確定性,而從現(xiàn)在開始,對大家更重要的是認識不確定性。
們的課本里充滿了確定性的知識,規(guī)律、體系,如果如何、將會如何;今天陽光燦爛,明天一定晴空萬里;今天幸福和平,明天決不會爆發(fā)戰(zhàn)爭;如果發(fā)生地震,我們可以想象的場景絕不是自己被砸死,而是別人被壓在下面,生死不明,我們在救援。已有的知識可能使我們智慧,但也可能使我們輕信幼稚。沒有人會設身處地地相信災難,可疾病、死亡、災禍、戰(zhàn)爭、背叛、陷害,總是不期而至,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恰恰是昏暗的世界里的這些不確定性,讓我們束手無策。好萊塢電影經(jīng)常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晴朗的假日早晨,一家人幸福生活,災難突然降臨;而又總是在山重水復、萬劫不復的時候,轉機到來,柳暗花明。人生的幸福與苦難都是不確定的。我們真正需要學習的知識,是如何面對這種不確定性。這一點我們學校教的不多,在臨別贈言中,我才有機會說。
總之,明天,從這個校門走出去,隨時發(fā)生的錯誤、復雜的環(huán)境、深刻的正義與危險的不確定性,就開始了。你們將經(jīng)受考驗,但也是令人激動的。因為人生就是一種歷險。多少年以后,當你回顧自己的一生,從那一刻開始,走出校門以后,曾在未知兇險的海洋與幸福溫暖的島嶼間航行,盡管有許多失敗與苦難,自己一直堅強樂觀、富于理想與熱情。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成功,但每一個人都應該真誠努力。你對自己最高的評價是,平凡的生活中,活得像個英雄。
在此,慶典高潮的時刻,我用真誠的贈言,祝福大家!
謝謝!
想像是現(xiàn)實的延伸
潘年英
1997年我在廈門大學中文系做訪問學者,其間認識了不少國內(nèi)知名的學者和教授,周寧博士便是其中之一。那時我常聽到中文系的研究生們議論,說周寧是中文系最棒的老師。我問“棒”是什么意思?他們說就是道德文章都好。他們當然舉了很多例子,詳細地證明著他們的觀點。他們反復強調(diào)的周寧的兩大特點:博學和儒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當后來我終于見到了周寧本人的時候,這兩大特點也都得到了應證。
的確,在廈大中文系,周寧堪稱最博學者之一,他不僅外語好,中文也很好,所以博覽群書,學貫中西;其知識結構也非常合理,英語本科,中文碩士,戲劇博士,很少有人能像他這樣有跨如此之多學科的優(yōu)勢。而他的儒雅是我后來多次與他接觸之后才真正體會出來的。他待人熱情誠懇,不卑不亢,做事大方得體,有節(jié)有度;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那種要么迂腐要么奸猾的毛病在他身上似乎都看不到。
在廈大我聽過周寧博士兩次講座,后來我又請他到泉州黎明職業(yè)大學給我的學生講過一回,每一次的效果都好得出奇,簡直令人妒嫉。他在泉州黎明職業(yè)大學的講座結束后,連我們系里那位從來沒有佩服過任何人也從未說過任何人好話的系主任都說了這么一句:這個人是有真本事的。
如同他極富煽動性的演講一樣,周寧的文章詩意盎然又邏輯縝密。我對他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總是敬佩得五體投地。我差不多拜讀過他迄今為止的全部著作,大多數(shù)著作都是我寫信向他索要的。最近讀到他的一組文章則是在《書屋》雜志上發(fā)表的。在2003年一年中,他共在《書屋》雜志發(fā)表了四篇文章,這即便不是一個奇跡,也應該說是少有的。
我沉浸在他對西方妖魔化中國的敘述和分析之中。閱讀的過程使我浮想聯(lián)翩。我沒有出過國,甚至也很少接觸過外國人。我的西方中國觀的知識僅來源于國內(nèi)有限的譯介文字。但是,周寧在文章中介紹的那些西方著作讓我驚訝不已。而我驚訝的不是他們對事實的莫名歪曲和想像,而是他們的想像與現(xiàn)實中國的高度吻合,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還是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樣的句子吧:
從來沒有一個外族人能夠深入了解黃種人的思維方式。他們思維的起點與終點都與我們不同,是一個和我們相反或顛倒的過程,我們無法追蹤和理解……他們巨大的數(shù)量和相似性令人震驚,任何一個單獨的個體與他的三萬萬同胞的相像是讓人感到可怕的。在這個巨大的帝國的任何一個地方,每個人都發(fā)現(xiàn)他們擁有相同不變的生理和心理模式——相同的黃色皮膚、堅毅的性格和刺耳、機械的語言,相同的住房、墳墓和服裝;相同的偏見、迷信和風俗;相同的自私的守舊性和對于過去、古老事物的盲目崇拜。這種單調(diào)乏味、前后一致和人物、事件都不斷重復的生活,令人生厭,幾乎使人感到怨恨。在他們占踞的土地上,從西伯利亞到交趾支那,無論在哪里,他們都留著卑賤的辮子,穿著毫無感覺的棉鞋;無論在哪里,這人類最低劣的種族都墮落到骯臟、混亂之中。他們頹廢、沒落、麻木不仁,甚至對財富的喪失也無動于衷;他們自負、自私、頹喪、懦弱和迷信,沒有想象力、感情、騎士精神或幽默感;他們不會熱心于任何斗爭,包括那些能改善生活條件的斗爭,甚至對于誰將統(tǒng)治他們或誰將篡奪君權也漠不關心。
這些句子是誰寫出的呢?周寧說,是一個叫西德莫爾(Eliza R.Scidmore)的美國佬寫的。但我覺得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我自己寫的,至少是我很想寫的。周寧說,西德莫爾說這些話帶有種族偏見。有沒有呢?有。但他講的是不是事實呢?是,至少在我看來是。
還是讓我來講一個故事吧。
1995年夏天,我陪同法國漢學家安妮·居里安(Anne Curien)一家到貴州黔東南農(nóng)村采風。我們從貴陽出發(fā),乘火車前往凱里。那天早上,火車站人山人海,排隊買票的長龍已延伸到售票廳之外,但我們要乘坐的火車馬上就要開了。安妮問,怎么辦?我說,有兩個辦法,第一,我們按規(guī)矩排隊,但這樣一來我們大概要到中午才有可能買到票;第二,我們多花點錢,叫票販子買票,我們馬上就能走。這時候,安妮就開始向我發(fā)問了,此后這路上她的問題一直不斷,而她提的每一個問題都讓我很難回答并使我心情煩躁。她問:你說大概要到中午才有可能買到票是什么意思?我說意思就是有可能排到中午也買不到票。她問為什么?我說到中午就不一定有車了,沒有車的話,他們就不賣票了;就算還有車,你看這么多人排隊,大半天不移動一下,到中午很可能排不到窗口位置。安妮說,他們?yōu)槭裁床皇紫蠕N售馬上要走的列車的車票呢?這個問題就使我為難了,我一下子不知道從何說起。她又問,為什么排隊的人們移動得那么慢?我說,你看,前面那些都是票販子,他們不停地插到隊伍的前面去幫后來的人買票,前面的人反而買不到票了。安妮問,為什么那些票販子可以到前面去買票?他們有特權嗎?這問題使我犯難了。安妮又問,他們跟里面賣票的人認識,對嗎?我說對,是這樣。安妮又問:政府不管理他們嗎?我又啞口了。我不知該怎樣回答她的問題,說政府管吧,但現(xiàn)實狀況在這兒明擺著,說不管吧,好像政府又經(jīng)常說在抓這些事。安妮突然自作聰明地得出答案說,噢,我明白了,他們是鐵老大,政府管不著。
我想想,的確有那么點意思,于是我們都笑了。
但笑歸笑,笑過了,我們還得落實買票的事。離火車開車的時間越來越近,我怕耽誤大伙,就當機立斷叫一個票販子幫我們買票,票販子立馬就從窗口幫我們買到了票,這賣票的窗口就好像是專門為他開設的一樣。票買到了。當然,我們每張票都得多付十元手續(xù)費。安妮對多付這十元錢很不高興,盡管她月薪一萬法郎,比我每月九十七元人民幣的工資不知高出多少倍,她覺得票販子掙的這筆錢來得太容易,太沒道理,太不合法。
好了,現(xiàn)在我們把票買到了。我正準備帶著安妮一家往候車室走去,這時走來一位穿鐵路制服的女同志,對安妮說,喂,外國人到這邊候車,對,樓上,二樓。安妮調(diào)頭往回走,我就有些傻了,我從沒陪同過外國人出差,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跟安妮他們一道去外國人的候車區(qū),但我還是不由自主地跟上了安妮。幸好,到了二樓,我沒有被格外盤問,而寬敞、潔凈的外國人候車室讓我羨慕不已,因為我長這么大,坐火車無數(shù)次,還從來沒有坐過不擠的火車,也從來沒有享受過像這樣格外的待遇。我當時真恨自己沒有馬上長出藍眼睛和黃頭發(fā)來。但是安妮似乎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她一家人都是一副不在乎無所謂很平常的樣子。
接下來,廣播響了,內(nèi)容是通知旅客做好進站的準備,盡管隔得很遠,我還是聽到了一陣如潮水般的騷亂,成千上萬的旅客們被堵在剪票口之外,站著等著,擠著,行李沉重,人聲嘈雜,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拿著電喇叭在反復強調(diào)著進站的紀律。而乘著那黑鴉鴉的人群還在騷動的時候,我隨著幾位外國旅客被提前安排上了火車,盡管我們所買的火車票的票價與一位普通中國旅客所買的火車票票價完全一樣。
盡管如此,安妮對這趟旅程還是頗不滿意。她首先是對那多付的十元人民幣耿耿于懷,其次她覺得把她一家和中國人分開上車很不公平,她說這是一種公開的種族歧視。我懶得理她,心想她是得了便宜還賣乖。但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就很讓我對她產(chǎn)生同情了。我們剛剛落座,一大群旅客就像洪水一樣涌入我們的車廂,有人迅速地搶占座位,有人高聲尖叫,有人為放置行李爭吵了起來……待這一切都隨著列車的開動而停息下來之后,抽煙的開始一支煙接一支煙地抽起來了,打撲克打麻將的也擺開了陣式,然后是吃的吃,笑的笑,男男女女把臭得叫人窒息的香港腳亮出來,伸到對面的座位上……
我想這個故事不用再講下去了吧。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這樣的場景和遭遇應該司空見慣。我不知道安妮后來到底是如何記述和描寫我們這趟旅行的,但就是我自己,也實在無法從內(nèi)心里為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樣說當然很有一點自賤的心理,而且很容易讓人指責為不愛國。
我想,無論是“黃禍”論也罷,或是“牧歌田園”論也罷,不管西方人從哪個角度來描寫中國,我以為都不可能是莫須有的。想像的成分肯定有,但想像依舊來源于現(xiàn)實,依舊是現(xiàn)實的延伸。西方人對中國形象的種種描述當然肯定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完整;同樣肯定地只能是一種盲人摸象式的臆說和詮釋。但不能因為他摸到象腳后說象原來是這個樣子就否定他說的不是事實,即使他所說的事實與真正的事實出入很大相差甚遠,但依然是事實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種眼見為實的事實。因此,我們不能說賽珍珠筆下的中國不是中國,更不能說誰誰誰筆下的中國就是完全的美化或丑化。事實上,從旁觀者清的角度上講,西方人對中國形象的帶著種種偏見的描寫,恰恰可能是最接近真實的。因為對“真正的中國”應該是什么樣子這一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仁者見仁,各有各的見識;而我們似乎也從來沒有看清過自己。
我和安妮一家前后四次的西部鄉(xiāng)村旅行故事講起來太長,但她作為我接觸不多的外國人之一,卻為我提供了很難得的中西思維對比。安妮一路上不停嘴的十萬個為什么雖然令我心煩,但卻啟迪著我麻木的思維。許多問題原本在我看來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的,但經(jīng)她一問,我便發(fā)現(xiàn)了存在的荒謬和荒謬的存在。比如說吧,我們每到一地,都有人請我們吃飯,當然是以單位的名義,而我什么官位也沒有。安妮很不解地問,他們?yōu)槭裁匆埬愠燥埬?我便一下子愣住答不出來。我反問安妮如果我在法國會不會有人請我吃飯。安妮說絕對沒有,就算你代表著官方,請客的情況也很少,即便請客,法國人也不會像中國這么浪費,他們一個菜一個菜地上,到你吃不下了,就不上菜了,不像中國,滿滿一大桌,幾乎沒吃什么,全浪費掉。我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比較注重接待工作。安妮搖著頭,表示很難理解。像這樣的問題,你稍一思索,就發(fā)現(xiàn)其矛盾沖突的背后體現(xiàn)著文化與思維的差異,也體現(xiàn)著民族性格的不同。
人類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和立場上看問題的,其見解和言辭也必然地依賴于自己先天的種族記憶和文化密碼,只有一些傻乎乎的所謂人類學家才大言不慚地強調(diào)自己的發(fā)言是純粹的客觀公正。因此人類可能存在一種對異質(zhì)文化作歪曲描寫的普遍心理,這就是說,與本族描寫不相一致的描述是必然存在與在所難免的。其實,認真說來,西方人對中國的美化和丑化并不比中國人美化或丑化西方人更甚。這一點,許多人都論證過了,周寧也論證過了,應該沒有太多的疑義。
行文至此,我要真誠地感謝周寧讓我見識了這么豐富的西方奇談怪論,讓我從中照見了自己的丑陋和不幸。雖然周寧寫作這組文章的本意并非如此,但我還是以我四十年底層生活的經(jīng)驗來解讀這組文章和文章中大量引用的西方言辭。這使我想起我們?nèi)ツ晗奶煸谫F州的那趟旅行,在那次險象環(huán)生的旅途中,他總是保持著足夠的理智和耐心,而我則每每情緒激動,絕望到近乎瘋狂,F(xiàn)在想來,他的理智和耐心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想想吧,一個五千年在文化心理上都不曾有過大變化的民族,要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大幅度的轉型,這需要我們付出多大的勇氣和耐心啊!
楊玉圣:蔡元培第二:獻給周寧教授——寫在謝泳先生即將就任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之際
作者:楊玉圣(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
我已經(jīng)人到中年了,如果以年齡劃段的話,也可以說人生過半了。因為到今年的陽歷10月,我就是44周歲、45虛歲了。我相信,除非老天爺特別垂青,估計我不大可能再活45年。但是,即便如此,我也很知足了。我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在即將過去的44年的前半生的歲月里,我做了迄今為止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把大我一歲的謝泳先生,介紹給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周寧教授,而周教授求才若渴,不僅接納了謝先生,而且通過該校校長朱崇實教授,破例直接禮聘謝先生為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
謝泳是誰?謝泳是一個名人,而且不是一般的名人。謝泳出身于山西一個普通的右派之家,晉中師專英語專業(yè)的高才生,迄今最高的行政職務是《黃河》副主編、最高的學術職稱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副研究員。與“海龜”“土鱉”相比,與某些“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獸”的所謂教授相比,謝泳在所謂的“人才”形式要件上也許沒有值得特別夸耀之處。但是,與那些學界雖然霸氣但不學無術之流相比,謝泳不僅是有真才實學的中年才俊,而且是為人厚道、與人為善的謙謙君子。在大我一歲的同輩學人中,謝泳是我迄今發(fā)自肺腑、由衷欽佩的一位學長。
周寧是誰?周寧是南京大學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也是亦學亦官、并行不悖的廈門大學的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是閩江學者特聘教授,至少在南中國,周寧可以算是名號叫得最響的戲劇學權威、當之無愧的學術名家。
我第一次見周寧,大概是在18年前:當時,我們共同的朋友劉雪楓先生,牽線搭橋,兩個不同專業(yè)、但志趣相同的人于是成了朋友。朋友歸朋友,一個遠在南國,一個客居京城,難得一見。因此,在第一次見面之后,第二次見面是在去年的中央黨校舉辦的所謂的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上,我們的情誼更進了一層:因為,我們從朋友變成了同一期的學員,即同學。也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培訓班結業(yè)后,周寧兄即安排不才于去年7月到他擔任院長的廈大講學。記得講了兩講(分別圍繞學術規(guī)范、中國人的美國觀這兩個主題)。錢沒有掙多少,但我們之間的朋友加同窗的感情,又更深厚了一層。在一個只有我們兩個人吃飯的場合,因為談到人才難求的問題,我鄭重其事地向周兄介紹了謝泳先生。看來一則是老天有眼,“天生我才必有用”;再則是冥冥之中、一言難盡的人情與緣分,周兄居然跟我一樣的興奮,當即表示:一定要想方設法把謝泳先生作為人才引進到廈門大學,盡管那時周兄與謝先生素不相識。
不愧是爺們兒,也不愧是哥們兒,周院長隨后即利用赴西安開會的機會,專程到太原,向謝泳先生表達欲禮聘其到廈大的愿望。謝先生也是性情中人,不僅被周院長的真誠所感動,而且表示愿意沒有任何條件地加盟廈大,從編輯到教師,成為一個地道的學院派中之一員。
真誠不僅可以感動朋友,而且也可以打動領導。正是由于周院長的一再努力、苦口婆心,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教授終于在昨天——2007年4月24日,正式同意聘任謝泳先生為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
于是,昨天下午,周寧兄得到此消息后,在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報喜。但是,因為參加本科生的畢業(yè)論文答辯,我的手機處于關機狀態(tài),未通。晚上,研究所的同事聚餐。在喝了些許52度的白酒之后,周兄打來電話。我一看是廈門的區(qū)號,不僅立即想到是周寧兄的電話,而且還猜到一定是謝泳兄的調(diào)動事宜有了眉目。果不其然!雖然遠隔萬水千山,但我從電話里周寧兄的話語中明顯感受到他的激動之情,不僅情真意切,而且溢于言表。我當即在飯館里跺著腳,向周兄表示由衷的感謝和祝賀!
對于我來講,人到中年、一再遭遇生活的戲弄之后,我這個喜怒哀樂掛在臉上、雖則表面樂觀、實則悲觀厭世的山東人,已經(jīng)不怎么容易激動了。但是,因了謝泳即將成為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我特別崇拜的魯迅先生曾經(jīng)任教過的地方),因了周寧兄仗義執(zhí)言、朱校長不拘一格求賢若渴,我還是情不自禁,淚水奪眶而出。我被周院長、朱校長感動了,實話實說,我也被自己感動了。因為,整個事情的起因就是我向周院長介紹了謝泳兄。
我之所以發(fā)此感慨,還因為我曾一度不自量力,向自己現(xiàn)在服務的中國政法大學的領導同志引薦過謝泳先生。但是,猶如石沉大海。我現(xiàn)在逐漸明白了,人微言輕如不才者,想把一個沒有任何學位的專科畢業(yè)生引進到所謂的“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也許,只有我這樣的感覺良好的傻冒兒,才會出這樣的餿招兒。因此,“蔡元培第二”的桂冠,只有也惟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周寧院長、一直仰慕但至今不曾有緣謀面的朱崇實校長才配得上。
我相信,以研究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史而享譽學界、謙虛謹慎但傲骨錚錚的謝泳先生,不僅將無愧于兩位愛才惜才的當代伯樂,而且也將無愧于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的崇高稱號。
順帶再做一個白日夢罷:如果哪一天無處可逃的時候,我期望能成為謝泳第二,而有幸成為美景如畫的廈大的一分子。
最后,謹此向朱校長、周院長致以由衷的敬意,并向謝泳兄表達真誠的謝意!
2007年4月25日凌晨一時
似醉未醉之際
于京北富泉寒舍
善良 博學 睿智
廈門大學非常難得的一位好老師,聽他的講座真是一種享受,博學智慧。。!
“天才,是那種讓人絕望的人”
經(jīng)典的話,佩服!
《人間草木》——人生的四種境界或困境——周寧講座
文/周寧
我從中西方近代歷史中找到四組人物:馬禮遜和柏格理、蘇曼殊和李叔同、托爾斯泰和馬克斯·韋伯、梁濟和王國維。他們代表著四種人生境界或人生問題。
第一組人物是外國傳教士,他們生活在純粹的信仰中,世界清明,沒有疑惑;他們被世俗歷史所陷害,卻在愛與正義的激情中謙卑不懈地努力,從中獲得寧靜幸福。
第二組人物是中國的出家人,他們都曾經(jīng)歷過焦慮與恐懼,分別走向人生的審美與信仰境界,審美者執(zhí)著生死,在令人陶醉的感情熾熱中離去;信仰者覺悟,進入澄明與安寧,有不屬于這個世界的感動。
第三組人物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他們在人生中途經(jīng)歷“靈魂轉向”,不管是心靈強大還是頭腦清晰,圣徒的激情與智者的思想同樣令人痛苦。他們都意識到生命的悲劇色彩,但走向死亡選擇的路徑卻截然不同。
第四組人物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儒者,在大失敗的年代里,自覺用死亡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他們是些親切而又高貴的人,曾經(jīng)生活充滿靈性,耐人尋味也令人敬畏。他們的人生,是人性最偉大的作品,比他們自己的作品更重要。
2007年我動念寫《人間草木》這本書時,也經(jīng)歷過靈魂轉向的過程。之前我一直很順利,應該說沒有什么可以“無病呻吟”的。但是人生的某個階段,尤其是到了中年,會不自覺地開始“關懷自身”。反思性的自我意識突然萌醒,生活也變得真實嚴肅起來。而變得嚴肅的自我意識,會帶來一系列的疑惑,關于生存方式與生活意義,關于人與神、人與自我、人與他人等等,一時間都成了問題。我不愿意寫自己,于是我試圖從這四組歷史人物的生活中,體驗或反思生命的意義,或者說我自己關于生命的意義的困惑。
書中八人都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信仰的現(xiàn)實生活之人。蘇格拉底說,“不經(jīng)過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他們的痛苦,就恰恰來自生命自覺的省察。從他們的心路歷程來看,生命的意義顯然不在身外的世界,而在靈魂;真正的“逃避”不是逃避現(xiàn)實,而是逃避內(nèi)心。
只有經(jīng)歷過極度的痛苦與絕望,才能煥發(fā)起對生命真摯熱烈的愛,從中體驗到充盈與幸福。我們在四組人物非凡的人生中體驗人生:在生活中的苦難與忍耐、焦慮與沉靜、絕望與覺悟、虛無與愛的時刻,體會生命的意義。思想是痛苦的,但思想是唯一的途徑,引領我們走出心靈之夜。我希望什么時候,能夠在新的黎明,帶著啟悟的淚水與青草的芬芳,盟誓贊美;告別凄楚與悲涼,絕望與荒誕,讓身體和思想回到陽光之中,學會這個世界里的愛與憐憫,學會積極地生活。
封面書名就是李叔同的字。他的字和他的人一樣:溫暖、純凈、純樸。我特別喜歡他50歲時在上海照的那張相、那笑容。我跟好幾個朋友說,你沒事把它掛在家里,好好端詳,端詳完了,內(nèi)心就安詳了,啥都沒有了。他給你的幸福感,是別的什么都沒法給你的。他的微笑是從心里出來的。所以李叔同的境界也非常好。
這是體驗的問題,我自己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氨睉撌撬鎰e的凄苦的世界,而“欣”,則因為他即將起航要去故鄉(xiāng)一樣的世界。看一個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就知道他的生存境界。臨終前的弘一眼角留下晶瑩的淚珠,面容留有淡淡的微笑。那是另一個世界里久別重逢的幸福的淚水。這是歷經(jīng)苦行、內(nèi)心澄明的人達到的信仰的最高境界,圣潔而悲壯。不堪生命之輕的人難當死亡之重,擔當生命之重的人將享受死亡之輕。
我把人生態(tài)度分成兩類:從搖籃里看人生、從墳墓里看人生;钪w驗死亡是救心的必由之路。如何面對死,是人類共同的課題,也是人類****、最難的問題。未知死,焉知生?每個人都準備好了嗎?該如何面對孤獨的死亡,化生真正的愛與憐憫?
活著體驗死亡,便會少一份焦躁,多一份淡定;少一份貪婪,多一份謙讓;少一份偏執(zhí),多一份寬容;少一份暴虐,多一份慈悲。體驗死亡,可以讓人在親近中擺脫恐懼,在擁抱中領悟人性。
物質(zhì)時代,****的危機就是道德的淪喪和信仰的缺失。所以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之后,現(xiàn)代人會有更多的精神困惑。托爾斯泰說得好,所謂“有信仰的人”就是那些“每天都在思考人為什么活著的人”;按照成功學的觀點,信仰者是那些“不會因自己的情緒變化而隨意改變自己生活目標的人”。但是,現(xiàn)代人大多沒有辦法安靜地回歸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掘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需要借人領著我們?nèi)ヮI悟,所以我曾經(jīng)說過:“誰替我們認真地活過?”正是這些高貴的心靈,啟悟我們思考,并引領我們抵達內(nèi)心。
比如,從蘇曼殊和李叔同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出世”的意味,但實際上他們和其他許多知識分子一樣,一直在“出世”和“入世”之間掙扎,尋找著生命的終極意義。王國維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將名山事業(yè)作為安身立命的家園,但又痛苦地喟嘆“欲覓吾心已自難,更從何處把心安”。當今的人們在努力滿足自己各種追求的同時,很少去思考這些追求是否具有終極意義和永恒價值。
我不評價各種無奈的現(xiàn)狀,我覺得中國今天的知識分子最缺的是自我的高貴意識和倫理上的高要求。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呢?首先人需要自我尊嚴,這樣對自己的取舍和行為才能有所選擇,有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去做的底限。其次是內(nèi)心的信仰,這不包括現(xiàn)有的信仰,而是一切不能輕易觸碰的意味著神圣的東西,這樣他的內(nèi)心時刻會有戒律,會有所畏懼。這跟一個人的修養(yǎng)、教育、靈性有關。最后是必不可少的責任。
我想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比較低的層面,包括吃穿住行等一切生存的基本的滿足;其次是指神性的尊嚴。國家領導人能夠提到這個詞,某種程度上說明我們的國民意識的進步,已經(jīng)逐漸認識到人的全面的發(fā)展和各個層面的滿足應該得到尊重。
一般而言,對自然科學的研究越客觀越好。對于文、史、哲這類人文學科,雖不能說越主觀越好,卻絕對抽離不了人的生命體驗。如今不爭的事實是,我們學得多,愛得少,學得越多,愛得越少,文字越來越成為脫離生命體驗的搬弄和賣弄。
學術有為人生的學術,為人心的學術,為人生的學術通過歷史診斷現(xiàn)實;為人心的學術,如果也算是學術,通過他人診斷自己。為人生的學術,旨在建構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體系,為人心的學術,旨在構建風格化的個人經(jīng)驗,刻畫心靈的形式。但是它們的歸途是一致的:學問若不能使你更執(zhí)著地探尋生死之謎從而讓你更熱愛生命和生活本身,又有什么意義?你知道的能成為你確信的嗎?你相信的能使你從容面對生死嗎?
中文系戲劇戲曲學博士生指導組成員周顯寶
姓 名 周顯寶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65年11月
專業(yè)技術職務 教授
所獲學位 博士
授予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研究方向 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表現(xiàn)藝術治療學;文化產(chǎn)業(yè)與藝術管理
學科專長 族群與區(qū)域音樂認知、表現(xiàn)藝術治療、藝術經(jīng)營與音樂市場
個人中文簡介
周顯寶,安徽人。廈門大學音樂系教授、音樂學碩士生導師,中文系戲劇戲曲學博士生指導組成員;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哲學博士。
目前正從事三個跨學科領域和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認知音樂人類學(Cognitive Anthropology of Music);
表現(xiàn)藝術治療學(Therapy of Expressive Arts)--包括音樂、舞蹈、戲劇表演和視覺藝術治療;
藝術管理與音樂商務(Management of Arts and Business of Music)。
已經(jīng)完成一項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兩項部省級社科課題和一項大型國際課題中的兩項子課題,正在主持進行一項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和一項大型跨地域課題(包括華東六省一市十六項子課題)。
開設課程,
1.專業(yè)必修課程:
研究生:中國音樂通史(合作)、世界音樂通史(合作)。
2.專業(yè)學位課程:
研究生:音樂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認知音樂學理論與方法、表演藝術治療學理論與方法、藝術管理與音樂商務理論與方法。
3.專業(yè)選修課程:
研究生:音樂人類學實地考察、當代音樂教育學、世界音樂文化概覽;
本科生:中國音樂賞析、西方音樂賞析、東方音樂賞析、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當代音樂教育學等。
4.公共選修課程:
研究生:戲劇戲曲人類學導論、戲劇戲曲儀式學引論、表現(xiàn)藝術治療入門(包括音樂、舞蹈、視覺造型藝術和戲劇影視表演)、藝術管理與音樂市場學、人類文化遺產(chǎn)與環(huán)境資源。
現(xiàn)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人類學學會﹑中國民俗學學會會員。多項成果獲國際、全國﹑省部級政府及全國學術學會獎。
個人英文簡介
Zhou Xianbao(Paul, Chow):
Professor Zhou Xianbao will receive his Ph.D. degree in ethnomusicology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the coming year, he has been teaching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Xiamen University since 1996. Professor Zhou'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ritual music, dance and Chinese opera of ethnic group and region in Chin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tique musical cultures and modern education of music,
and theory and methods in anthropology of music. As well as teach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of Chinese music, worlds of music, Professor Zhou also teaches graduate
anthropology of music, cognitive musicology and Therapeutics of Performing Arts courses
and supervises dissertations.
Professor Zhou also acts a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Traditional
Music (UNESCO Category C),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the Chines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and the China Folklore Society.
Professor Zhou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particularly in areas of ritual music of
Chinese oper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tique music and modern
education of music. His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articles: Nuoxi and Mulianxi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Primordial Statement of Their Qingyangqiang and Rites
(《皖南儺戲、目連戲及其青陽腔與儀式的原生形態(tài)》), The Ritual Opera and Its Music for
Voice , Soundscape, and Spacial Meaning(《儀式戲曲及其音樂唱腔、音聲環(huán)境與空間意義》) in
Music Research(《音樂研究》); Human geography and The Protecting of Folk Performance
Arts in the Southern Anhui Province(《人文地理學與皖南民間表演藝術的保護》)in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文藝研究》), A Reception of Chinese Music by the Japanese
From Antiquity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試論古代日本吸納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及
思想背景》) in Musicology in China(《中國音樂學》), The Ritualistic Function of the
Music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in the Nuoxi of Guichi, Anhui Province: A Study(《安徽貴池
儺戲中樂器和音樂的儀式性功能探究》), “Jiagun”: The Improvisation in the Local
Theatrical Music of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xt(《論“加
滾”:皖南民間戲曲音樂的即興創(chuàng)作特征與儀式背景》) in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odern Music Education and Its
Reform between Japan and China(《中日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及其改革之比較》) i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研究》).
Since 1999, Professor Zhou has headed the National Planning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rts) in China Research Programme: History and Aesthetics of Local Chinese
Opera in Anhui Province, and He is presently coordinating the two branches of nation-
wide Ritual Music in A China Research Programme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Chiang Ching-
kuo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and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代表性成果
論文發(fā)表:
(1) 信仰、儀式和音聲及其互動關系闡釋--皖北民間信仰與廟會、婚禮、祭祖儀式及其音聲環(huán)境研究,中國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華東卷】,2007年10月
(2) 《弦管表演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閩南民間祭祖儀式與弦管表演的實地考查與研究》(下),中國音樂學,2007年07月
(3) 《弦管表演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閩南民間祭祖儀式與弦管表演的實地考查與研究》(上),中國音樂學,2007年04月
(4) The Shangyao Temple Fair: Music and Dance, and Polytheistic Believes,Bulletin of ICTM, No.CVI(108). ISSN 0739-1390.2007,2007年03月
(5) 《人文地理學與皖南民間表演藝術的保護》,文藝研究,2006年04月
(6) 《民族音樂學家視野中的東亞祭祀儀式樂舞與戲劇》,中國音樂,2005年10月
(7) 《中日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及其改革之比較》,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8月
(8) 《論“加滾”——皖南民間戲曲音樂的即興創(chuàng)作特征與儀式背景》,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8月
(9) 《儀式戲曲及其音樂唱腔、音聲環(huán)境與空間意義》,音樂研究,2005年05月
(10) 《試論古代日本吸納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及思想背景》,中國音樂學,2005年04月
(11) 《皖南巫風古儺與儀式的象征意義》,<儺苑——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09月
(12) 《皖南儺戲、目連戲及其青陽腔與儀式的原生形態(tài)》,音樂研究,2004年06月
(13) 《青陽腔的儀式生境與歷史變遷》,戲曲研究,2004年05月
(14) Research on the Ritual Functions Instruments and Music of “Nuo” Opera in Anhui Guichi,Bulletin of the ICTM, No. CIII (103). ISSN 0739-1390.2004,2003年10月
(15) 《安徽貴池儺戲中樂器和音樂的儀式性功能探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8月
(16) 《西方民族音樂學與中國音樂研究──應用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的幾點思考》,音樂研究,2002年12月
(17) 《更新觀念、改革創(chuàng)新、挑戰(zhàn)新世紀──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yè)教學改革的構想與實施》,藝術研究,2002年05月
專著發(fā)表:
(1) 《中國傳統(tǒng)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華東、華南卷】》(與人合作),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07月,學術專著
(2) 《創(chuàng)造心理》,中國人口出版社,1997年10月,學術專著
獲獎、專利和發(fā)明:
(1) 福建省第五屆優(yōu)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提名獎,省部級科研獎,2009年01月,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人事廳、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等級:1
(2) 中國民間表演藝術的歷史人類學、音樂儀式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綜合研究,其他科研獎,2007年11月,廈門市人民政府,等級:1
(3) 廈門大學2007年度“中國建設銀行獎”,其他科研獎,2007年04月,廈門大學,等級:1
(4) 2006年度“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省部級科研獎,2006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廳,等級:1
(5) 中國教育優(yōu)秀專家,其他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2006年12月,國務院中國行業(yè)科學研究會,等級:1
(6) 2006年度中國教育杰出研究者,其他科研獎,2006年07月,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等級:1
(7) 論文《皖南儺戲、目連戲及其青陽腔與儀式的原生形態(tài)》,其他科研獎,2005年08月,廈門市人民政府,等級:1
(8) 論文《安徽貴池儺戲中樂器和音樂的儀式性功能探究》,其他科研獎,2005年08月,廈門市人民政府,等級:3
(9) 論文《青陽腔的儀式生境與歷史變遷》,******科研獎,2004年01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北京《音樂周報》社,等級:2
(10) “任白戲曲獎學金(Yam & Pak Scholarships in Chinese Opera 2002 /2003)”,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獎,2003年04月,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香港中文大學,等級:1
(11) 論文《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省部級科研獎,2002年07月,中國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中國音樂史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等,等級:3
(12) 論文《更新觀念、改革創(chuàng)新、挑戰(zhàn)新世紀――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yè)教學改革的構想與實施》,******科研獎,2002年05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教育委員會、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等級:2
(13) 論文《素質(zhì)教育、審美教育、音樂教育――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省部級科研獎,2001年03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福建省分會,等級:2
(14) 論文《日本明治時代的改革與中國清末民初的改良――中日音樂教育比較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01年03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福建省分會,等級:2
(15) 論文《戲曲 文學 音樂――文化特質(zhì)構成》,******科研獎,2000年10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等級:2
(16) 論文《試述古代中日音樂文化的人類學前提》,省部級科研獎,2000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等級:3
(17) On Anthropological Prerequisit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Musical Cultures in Antiquity,其他科研獎,2000年05月,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 USA,等級:1
(18) 廈門大學2000年度教學獎“清源獎”,其他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2000年04月,廈門大學,等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