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
牛排食用牛肉得習(xí)慣最早來源于歐洲中世紀(jì)時,豬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得食用肉,牛肉則是王公貴族們得高級肉品,尊貴的牛肉被他們搭配上了當(dāng)時也是享有尊貴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調(diào),并在特殊場合中供應(yīng),以彰顯主人的尊貴身份。到了18世紀(jì),英國已經(jīng)成了著名的牛肉食用大國。它是把牛排用加梨汁的肉佐料調(diào)味后﹐放在炭火上烤的韓國傳統(tǒng)菜。代梨汁可以放猴桃汁。
豬排
炸過或煎過的大片瘦豬肉。
羊排
肋條即連著肋骨的肉,外覆一層層薄膜,肥瘦結(jié)合,質(zhì)地松軟。適于扒、 燒、燜和制餡等。
牛排種類
英文STEAK一詞是牛排的統(tǒng)稱,其種類非常多,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 TENDERLOIN(嫩牛柳,牛里脊)
TENDERLOIN又叫FILLET(菲力),是牛脊上最嫩的肉,幾乎不含肥膘.因此很受愛吃瘦肉朋友的青睞.由于肉質(zhì)嫩,煎成3成熟, 5成熟和7成熟皆宜。
2. RIB-EYE(肉眼牛排)
瘦肉和肥肉兼而有之,由于含一定肥膘,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 食用技巧:不要煎得過熟,3成熟最好。
3. SIRLOIN(西冷牛排,牛外脊)
含一定肥油,由于是牛外脊,在肉的外延帶一圈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qiáng),肉質(zhì)硬,有嚼頭,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吃。 食用技巧:切肉時連筋帶肉一起切,另外不要煎得過熟。
4. T-BONE(T骨牛排)
呈T字型,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兩側(cè)一邊量多一邊量少,量多的是肉眼,量稍小的便是菲力。注釋:此種牛排在美式餐廳更常見,由于法餐講究制作精致,對于量較大而質(zhì)較粗糙的T骨牛排較少采用。
菲力牛排、西冷牛排、T骨牛排;這些名稱都是英語翻譯來的,他們各有各的特點,菲力牛排(FILET)也稱牛里脊,腰內(nèi)肉,特點是瘦肉較多,高蛋白,低脂肪,比較適合喜歡減肥瘦身,要保持身材女子;西冷牛排(SIRLOIN),也叫沙郎牛排,是外脊肉,牛的后腰肉,含一定肥油,尤其是外延有一圈呈白色的肉筋,上口相比菲力牛排更有韌性、有攪勁,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T骨牛排(T—BONE),是牛背上的脊骨肉,呈T字型,兩側(cè)一邊是菲力,另一邊是西冷,既可以嘗到菲力牛排的鮮嫩又可以感受到西冷牛排的芳香,一舉兩得。
牛排熟度
Very rare steak:牛排內(nèi)部為血紅色而且溫度不高。
一分熟牛排(rare):牛排內(nèi)部為血紅色且內(nèi)部各處保持一定溫度(高于very rare steak)。
三分熟牛排(medium rare):內(nèi)部為桃紅且?guī)в邢喈?dāng)熱度。
五分熟牛排(medium):牛排內(nèi)部為粉紅且夾雜著淺灰和綜褐色,整個牛排都很燙。
七分熟牛排(medium well):牛排內(nèi)部主要為淺灰綜褐色,夾雜著粉紅色。
全熟牛排(well done):牛排內(nèi)部為褐色。
按溫度劃分
Very rare steak:120°
一分熟牛排(rare):125°
三分熟牛排(medium rare):130-135°
五分熟牛排(medium):140-145°
七分熟牛排(medium well):150-155°
全熟牛排(well done):160°
按觸覺劃分(這個英文翻譯比較困難,請自己理解)
Very rare steak:feels soft and squishy
一分熟牛排(rare):soft to the touch
三分熟牛排(medium rare):yields gently to the touch
五分熟牛排(medium):yields only slightly to the touch, beginning to firm up
七分熟牛排(medium well):firm to the touch
全熟牛排(well done):hard to the touch
排一般指肋條,肋排,一般我們吃的牛排都是肋條旁邊的肉,也有人叫牛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