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搖滾樂經歷了“一無所有”、“金屬盛事”、“朋克潛行”、“電子風暴”、“英倫戰(zhàn)艦”等等階段,較直接地借鑒西方元素,也不乏自身原創(chuàng)性。然而恰恰忽略了音樂在如今的社會,決不是單純的藝術,而早已是放在商業(yè)平臺上,面對面“談判的”產品,讓度利益給對方的時代趣味!案璩迸c“唱歌”,本身就是代表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理念80年代末,任何一名音樂人都可以自豪地說自己做音樂的目的就是為了抒發(fā)內心情感,其嚴肅性、責任感,著實令人頷首稱道,如同事物本身都包含著自身的荒謬性,上述觀點也在不自覺中暴露出本土音樂人自身認識水平的幼稚,對商業(yè)體制的盲目排斥,甚至說直接斷送了本土音樂市場的形成,音樂產業(yè)化的初步鏈接!
魔巖的闖入,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然而當初揚名立萬的音樂人,一旦不在主流市場占優(yōu)勢,魔巖毫不猶豫的選擇退出,繼續(xù)駐扎臺灣市場;悲哀的是我們的音樂人,又再次從“正規(guī)軍”淪落為“游擊隊”!曾經開啟金屬盛事的唐朝、超載、鐵風箏、曾經叱咤樂壇的黑豹,都不可避免地趨于沒落,能夠東山再起的宿將寥寥無幾!
原創(chuàng)音樂,原創(chuàng)體制由此成為了內地唱片業(yè)人士必須關注的問題,如何保護內地音樂人應有的利益的相關輿論,也在不經意間,懸浮于樂壇上空!
隨著“北京新聲”,音樂勢力在音樂風格取向上的先聲奪人,“嚎叫”、“摩登天空”、“麒麟童”、“新蜂”、“引擎”、“北岸”、“拍岸”及一些更為獨立的廠牌紛紛成立,為世紀末為中國本土音樂勢力的崛起,助威吶喊。。
搖滾樂或其他音樂勢力在目前的內地樂壇,仍被視為非主流,從作品水準,音樂人自身素質,運作體制等方面都不可能很快躋身主流市場,很多運作推廣模式,迫于大環(huán)境的衰變而停滯,因而音樂人的既得利益也很難保證,一句話,“誰來為在路上的中國搖滾提供強有力的社會保障?!”(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