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吉他演奏家方放先生的觀點:樂器對于演奏者的來說,應該是一個盡可能不要制約演奏者表現(xiàn)的工具,主要的性能有以下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也就是大師琴成其為大師琴、工廠琴所以是工廠琴的原因吧。 1、音準的精確;蛟S大家可能認為音準的問題只存在低級的工廠琴里,但問題其實并不這么簡單,如果從很專業(yè)的要求來說,遠遠不是根據(jù)十二平均律的公式在指板上安琴品就可以了,大師琴一般還會在前后琴碼和指板上用各種方法對音準做出修正和補償,以求得最精確的音準。 2、音量的大小。對于吉他來說,如果樂器本身的音量再比較小的話,在較大一些的場合聽眾欣賞演奏者的音樂就會比較困難,更不要說和其他樂器合作或有樂團協(xié)奏了。但吉他音量同樣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一些不太差的工廠琴在房間里給人的感覺并不比大師琴小多少,可如果到了真正的音樂廳里,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即使不考慮在音樂廳里的演奏,一把音量大的琴其強弱區(qū)間也必然較大,這樣演奏者的音樂起伏空間也就會比較自由,這對于音樂表現(xiàn)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聲音的延續(xù)。如果延音較短,在彈奏歌唱感旋律時會比較困難,從而迫使演奏者大量使用揉弦加長聲音的延續(xù),但揉弦并不是在所有場合都可以并且適合使用的。而且樂器的延音長短會影響到聲音的遠達性,進而直接影響樂器在大場合的表現(xiàn)。 4、聲音的平衡。在拿到一把琴時,大家常常會說:這把琴高音好一些或低音好一些;這是一般意義上的聲音的平衡性能的認識,其他還有吉他各個弦的音色應比較統(tǒng)一,聲音過渡自然;各個品上也應沒有狼音;琴的高把位聲音不應過分偏緊。如果琴的平衡有問題,音樂的平衡也會同樣出問題,通過右手的控制來解決是極為困難的。 5、聲部的層次。時?梢钥匆娗儆涯玫揭话鸭麜r,是彈奏一段單音旋律來試琴的音色和音量來判斷琴的好壞。這或許不是一個很全面的試琴方法,因為即使琴的音準、音量和音色都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聲部的層次有問題,那在實際的應用里還是不能說是一把合格的演奏琴,吉他是和聲類樂器而非旋律性樂器,絕大部分樂曲是多聲部音樂,如果琴的層次不好,演奏多聲部時會較為含糊,使人難以聽清。這個問題在吉他中比較常見,有些較為昂貴的琴也會有這個缺點。 6、反應的敏感。琴友常常會有這種感覺:拿到好琴后反而自己的演奏聽上去有所下降,這就是因為良好的樂器都十分敏感,如果原來有一些缺點,那么在好琴上就會更明顯的凸現(xiàn)出來。而這種特性正是絕對不能缺少的,樂器需要對演奏者手上每個微小的變化做出反應,否則演奏者音量和音色變化都會變的不明顯,這時彈奏出的實際音樂和演奏者希望達到的音樂會有較大的差距。 7、音色與氣質。這一點是較難用文字來表達的,每一把優(yōu)秀的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氣質,這種音色和氣質會決定這個樂器適合演奏什么風格類型的音樂,兩者相得益彰時,音樂與樂器水乳交融,會有極強的魅力。當然這不是說這個樂器就不適合彈奏其他風格的音樂,好的樂器的適應面也是很寬的,只是他特有的氣質會最適合某一種音樂。 總的來說;如果演奏是東施,一把好琴并不能使之成為西施;但如果好的演奏和一個差的樂器在一起,縱然國色天香,那也不過粗服亂頭罷了。
我最近和方放一直在考慮寫一篇文章,關于樂器和音樂表現(xiàn)之間的聯(lián)系的文章,但是卻很難動筆,千頭萬緒,不知從何下手,F(xiàn)在在學習吉他的愛好者當中,有些人技術已經(jīng)練習得比較熟練了,但是還是用比較差的吉他。他們中有很多人認為用這樣的樂器照樣可以表達音樂。我們知道,這樣的觀點并不全面,否則,演奏家或者很多資深的業(yè)余愛好者就不會去追求高檔的樂器了。
我先說說我的觀點吧,希望拋磚引玉:首先,音樂是一個很大的概念,表達音樂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通常,一般業(yè)余愛好者認為音樂處理得流暢、稍有起伏便是有音樂(樂感),其實,這只是音樂表現(xiàn)的一個小部分而已。有些樂曲,需要比較大的動態(tài)對比;需要樂器能夠做出弱音到強音的明顯變化;有些樂曲的曲趣需要樂器的音色清澈無暇;有的需要樂器具有敏感的音色變化;有些需要聲音具有強大的沖擊力;有的需要越樂器發(fā)出“廳堂感”的聲音(泛音豐富)……。還有其他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音色的平衡,清晰度,聲音的延續(xù)性能(有的低檔樂器在演奏慢速的樂曲,樂譜要求低音持續(xù)一個小節(jié),但是實際上樂器只能延續(xù)到一半),音準、手感等等。這些,是我們可以度量的物理因素,還有一些屬于音樂靈性范疇的因素。比如,我們覺得有些樂器的聲音典雅高貴,有的熱情奔放,有的什么也不是(低檔吉他)。這些,無一不對音樂的表現(xiàn)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手中的樂器表現(xiàn)力已經(jīng)沒有什么問題了,有可能是我們對樂曲還沒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當然,對于剛剛入門的學生,沒有必要買世界一流的吉他,這里有兩方面因素,第一,初學者不知道能夠堅持多久,是否能夠培養(yǎng)長期的興趣;第二,初學階段所接觸的練習曲或者基本功練習對樂器還沒有提出那么高的要求。因此,初學者近需要一把音準手感沒有問題的吉他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有經(jīng)濟條件,一開始就用名琴當然是好事。
對自己的樂器提出要求,首先是對自己的音樂表現(xiàn)提出要求,就像岳兄說的,如果自己的水平?jīng)]有提高,也不會考慮倒換琴。然后對自己的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發(fā)揮樂器潛能的能力)。不幸的是,一般我們看到或者聽到的那些認為自己的樂器已經(jīng)有充分的表現(xiàn)力的人,大都是對音樂缺乏思考的人。
這里我要強調的是,人的演奏(思想)是第一性的,而樂器是第二性的。我們既不能否定人的決定性因素,也不能否定樂器的能動因素。對樂器的追求應該是建立在對音樂表達的追求基礎之上,否則就毫無意義。匆忙之間,先寫這些,歡迎大家加入,然后我們就可以整理出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文章了
Asniler的觀點 琴,技術,音樂——缺了其中一樣,就會事與愿違。我的感覺是:琴是工具,技術是途徑,音樂是目的。有音樂的感覺,知道想要什么樣的音樂,這并不是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可以做到的,能將一種感覺準確的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當自己的腦子里終于,有了個SAMPLE,知道什么地方要什么樣子了,這時候,頂多是個欣賞家。因為真到了手上的活兒,就算有一千個“心力”,手還是不聽使喚,或者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做才能讓手上的琴發(fā)出自己想要的聲音——也許壓根,手上的琴就發(fā)不出自己想要的聲音。 這就是只有音樂,沒有琴和技術的結果——當然,我沒有貶低欣賞家的意思。 只有琴的時候,充其量是有了一個優(yōu)秀的工具。沒有力氣,沒有目標,一樣造不出好的房子。除非這個工具是會自己唱歌。我看過幾個初學的琴友試著彈一些中高檔的琴,呵呵,結果是什么大家應該都知道。琴就也好象一個人,只有具備有能力的人,才可以做它的知音。否則,再好的琴,也就好象跟你完全不相干的一樣東西一樣。只有技術的時候,可能也是一種榮耀的結束和一種悲哀的開始。因為單純的技術純粹是一種奧林匹克性質的優(yōu)勢,除了進行類似比快,比強,比耐力之類奧林匹克的競賽之外,別無他用。
我覺得有技術和能把技術運用于音樂不是一會事。有技術是有了一些條件的,但要把技術運用于音樂還得從頭開始學。而一種技術風格也不是在每種琴上都適合。在一種低檔琴上練出來的技術,可能根本就不適用于另一種高檔琴。更不用說在這琴上表現(xiàn)音樂之美。我更傾向于的說法:脫離了音樂,脫離了琴練出來的所謂技術根本不能稱之為技術——體操爾。一句話概括的話:藝術家在琴上用恰如其分的技術表現(xiàn)音樂之美。而三種要素只有其中一種的話,結果就是會事與愿違,明明想要并且也覺得會得到的東西,得出的結果卻并不是那樣。這實在是個很大的話題,如果換個角度,三種要素缺一種的話會怎么樣……呵呵,真不是我這樣的業(yè)余愛好者能表達清楚的。
canarios的親身體會 這一向睡眠不好,我被PARDO害了。為了對得起投資,我付出了更多,好琴象電腦一樣,絕對是女性。 在得到PARDO和《卡雷巴洛》以前,我用的是YAMAHA和陳志教授的理論,必須用較大的力度才能彈出還算圓潤結實的基礎音色,但總感覺音色較暗,缺乏亮麗和穿透力,音色的變化方式也僅局限于變換撥弦區(qū)域,力度一變化,基礎音色的質量就要大打折扣。觸弦角度和深度以及指甲的形狀的改變對音色產(chǎn)生的影響不能讓人獲得滿意的效果。音色和力度變化是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元素,變化是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因此在追求表現(xiàn)和變化之前先必須有一個基準點,即良好的基礎音色和力度,也就是不帶任何感情投入時能演奏出令人感觀愉悅(暫不談情感上的交流與共鳴)的音符。PARDO到手后,才真正發(fā)現(xiàn)一把演奏琴的價值。我原來的基礎彈法在PARDO上出來的音色變的有些粗礪,力度顯得太大了,聲音較僵硬,不是我理想中的基礎音色。在好友老汪(他也用PARDO,基礎音色相當漂亮)的幫助下,重新改進了撥弦方式,獲得了滿意的基礎音色和力度。在正確的基礎音色基礎上加上力度變化,音色在弱時一樣清晰、圓潤有彈性,強時又不會死板,音量變化范圍也很廣。再看《卡雷巴洛》中關于音色變化的闡述,改變手指角度和僵硬度來獲取不同的效果,真是立竿見影,這在YAMAHA上是根本無法獲取的體驗。
好琴不容易駕馭,她把演奏中的缺點也讓人一覽無余。我現(xiàn)在完全不敢演奏有難度的曲子了,重新狂練塞歌維亞音階。根據(jù)好友老汪的建議,首先穩(wěn)定基礎音色,再逐漸加快速度,逐漸加入變化,另一方面,保證我的PARDO每一弦每一品都能練,半年后,我的新PARDO的聲音也開得差不多了。感謝PETER和老汪,你們讓我又開始“飽受音階的煎熬”,F(xiàn)在談及的只是演奏法的范疇,而如何用技巧表現(xiàn)音樂則是音樂學的問題了,我不敢妄言。總的原則一般是了解樂曲背景、風格,劃分段落,分句、層次和音色力度的對比,確定合理起奏力度和速度,運用熟練掌握后的高質量音色、力度變化來表現(xiàn)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而這一步則需要深厚的音樂修養(yǎng)和廣博的見識,一般愛好者最多也就能作到模仿自己欣賞的版本罷了,模仿能作到形似都很難,因為樂器好壞、技巧成熟度以及身理機能的差異都會影響表達,音樂修養(yǎng)不夠,更不可能做到神似。而用自己的樂器和技巧形成獨特而受認可的詮釋我這輩子是不敢企及了。但做為真正的愛樂者,應該從理性(演奏法和音樂學)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版本,了解差異,以及形成這些差異的原因,自己認可和不認可地方的都應有合理的理由。但是,只有親自擁有演奏琴,見識過好琴所能表現(xiàn)的范圍極致,聽過各種音色,了解音色獲取的方法,才能找到進步的突破口,正如陳志教授的觀點,腦海中存儲音色的多寡是決定音色好壞的重要因素。有了技術基礎,才談得上運用和音樂表現(xiàn),而表現(xiàn)是否合理,則需要全面廣博的知識和修養(yǎng)。只有鹽,做不出美味,作料齊備,也得看搭配。而目前國內的同好缺乏的正是正確的感性認識和對音樂的理性分析,少有機會親身經(jīng)歷名家的言傳身教和名琴的演繹,更多的是閉門造車和憑空臆想。
Yun的觀點:
我想琴技、音樂修養(yǎng)和琴的檔次三者是相符相成的。僅有好的琴技和音樂素養(yǎng),沒有好的樂器,難以使演奏者發(fā)揮的淋漓盡致;而有了利器,而沒有好的琴技和音樂素養(yǎng),那再好的利器也難以奏出繞梁之音;同樣音樂素養(yǎng)在這三者中也起著極大作用,這就是為什么同首簡單小品的演奏出自大師之手和常人之手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對吉它愛好者而言,學習吉它的不同的階段應有不同的要求,在初學期間,應側重于琴技的提高。在達到一定水平后,就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程度和經(jīng)濟能力考慮選擇利器和提高音樂素養(yǎng),真正使自己吉它演奏水平上一個臺階。以上是自己學習吉它十余年的小體會,不到之處請指正。 上海琴友海草:關于這個問題,我想我可能談不出很深層的看法,不過這到使我想起了我聽《黑色十日談》的經(jīng)歷。
我第一次聽這首曲子是就著樂譜邊看邊聽國內一位演奏家的演奏錄音,當時已經(jīng)注意到樂譜有些小節(jié)上標注著“(eco)”字樣,但并沒意識到它的含義。而后來我在聽Goni的演奏錄音時,當聽到同樣的段落,我猛然間猜到了“(eco)”的含義,也就是說要彈出回聲的效果。如果我的猜測沒有錯,那么可以說Goni在處理這一段時非常的傳神和到位,而國內那位演奏家就相形見絀了。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你可以說
是兩人在演奏功力上的差異,但我始終認為吉他的好壞在其中起到了相當決定性的因素。我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買不買好琴在于個人對吉他的愛好程度和個人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而經(jīng)濟上能夠承擔的朋友,如果因為“給你一把好琴也發(fā)揮不了好琴的潛力”之類的原因而拒絕一把好琴的話,那就太可惜了。就我個人而言,我現(xiàn)在已愈來愈感覺到一把好琴的重要性,只不過由于經(jīng)濟上的原因而一時無法購置一把好琴。不過我始終在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得償所愿
。
Spanar: 看看鋼琴家是怎么說的:“我喜歡彈那種漂亮的,能發(fā)出歌一樣的聲音、音色鮮明且均衡的鋼琴,一位鋼琴家的確應該根據(jù)不同的作曲家來彈奏不同的鋼琴一架好的鋼琴能夠為你做的更多。”-----魯?shù)婪。塞爾?/P>
“我相信對于任何鋼琴家來說,‘死神之吻’就是指一部特別沉悶的鋼琴。如果有足夠的控制力和技巧,你完全可以讓一架尖利、可怕的鋼琴發(fā)出柔和的樂音。但是如果遇上一部死氣沉沉的鋼琴,你就沒指望了”-----奧拉西奧。古鐵雷斯
音樂就是一種思覺的異感再現(xiàn)。 琴是音樂的載體,雖然說好琴與差琴都可以表現(xiàn)音樂,但好琴可以使音樂好上加好,而差琴會使自己心靈的再現(xiàn)受到客觀的壓抑。如同你聽到百靈鳥與鳥鴉的叫聲時的反應。這個比喻過分了些,但至少是百靈鳥與布谷鳥的叫聲。我的看法是建議使用合格的琴,至少應使用可以將古典吉他特性全能表現(xiàn)出來的琴,這要求并不高,有條件者當然可以根據(jù)能力采用更好的琴。但考慮到個人收入國情、好琴行情,還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琴——只是用來表現(xiàn)音樂的載體,人可以被琴所約束(想不被約束,那只能用更好的,只是最可惜的是永遠沒有最好的。),但心靈中的音樂是絕不會也永遠不會為任何事、物所約束的,
音樂才是真正的終極目標。
技巧,用于表現(xiàn)音樂的手段。樂器演奏者真是一種悲唉!!用心靈在演釋自己憮限美好的音樂,可偏偏要通過技巧,在樂器上去表現(xiàn)。音樂通過這層層的剝削想要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唉,除非長個帕格尼尼的蜘蛛手吧。。。。。。。。否則我輩還得天天苦著臉在琴上拼著命的點格子學跳蜘蛛舞吧。
音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音樂,每個人也都有享受自己音樂的獨有權利,每個人對音樂都有自己而言最精彩的理解,這就是音樂,音樂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不分文化水準。面對著音樂,唯有的只是心與樂的碰撞。(注:至于合不合拍,這是人的個體差異,而不是音樂的過錯,所以音樂會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說)
人<====>音樂 人與音樂是可以交互的。 人==>技巧==>琴==>音樂==>人
哈哈的觀點: 不過,我覺得與音樂表現(xiàn)力關系****的還是作品本身,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音樂語言,比如和聲,織體,復調等等都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樂譜當中了,只要按樂譜完整連貫地演奏下來,作品情感和內涵的表達已經(jīng)完成了80%,樂譜中的音樂語言本身都是極富感情色彩,節(jié)奏的變化,和聲的行進,主旋與復旋的對比等等都是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手段。至于演奏,我想應該堅持的原則就是如何通過演奏技巧將作曲家的意圖充分體現(xiàn)出來。而演奏者主觀的東西不應該很多。有很多演奏者片面強調所謂的表現(xiàn)力,這是沒有弄清楚什末是音樂表現(xiàn)這個概念所導致的結果。其實,從演奏而言,音樂表現(xiàn)指的是"力度,速度和音色的變化",而且這是演奏者唯一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地方。當然,如何從機械技巧過渡到演奏技巧(富有力度,速度和音色變化的技巧),一是靠理論的學習,二是靠天分或許天分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其實,大家在探討表現(xiàn)力和技巧時,最終都會歸于音樂本身,而得出的結論一定是:做一名優(yōu)秀的演奏家,必須精通音樂理論,而且也應該對作曲有所研究,因為只要了解作曲手法,才能體會到作品想要表達的東西,才能看到樂譜背后更加深層的東西?傊痪湓,要了解音樂的語言,否則,就永遠走不出不聽錄音就無法彈琴的階段。我在和一些琴友聊天的時候有一些感覺,比如,有些演奏者彈技巧很難的曲子,但是可笑的是,有人居然連曲子的旋律都不知道;有人可以彈巴哈的998,但居然連<世上只有媽媽好>都彈不出來。聽起來好笑,但確實挺悲哀的。我的想法是,一般的愛好者也不必研究高深的理論,但最起碼要具備首調的概念,對基本的和聲功能有所了解。
關于技巧,我想,機械技巧是必須要具備的,否則,就是奢彈音樂表現(xiàn)。機械技巧可以通過科學的訓練獲得,但是如何用機械技巧來表現(xiàn)音樂則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境界,理論學習,生活經(jīng)歷,天分很重要。關于琴,我的看法是一定要擁有好琴,琴,技巧和音樂三個方面,好象琴是最初級的,最容易讓人接受的一項,不過,我的想法是,琴是最終的音樂載體,好琴的價值只有在真正懂得音樂的人面前才能體現(xiàn)出來。否則,MONTERO和KNEIPP無異于一堆劈柴!
廈門吉他網(wǎng)
廈門吉他培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