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特琴的正面及背面。照片中的琴由Viken Najarian制造。烏特琴,又稱厄烏特琴,(英文Oud;阿拉伯文 عود;波斯語 بربط;土耳其語 ud或ut;希臘語 ούτι;),是中東及非洲東部及北部使用的一種傳統(tǒng)弦樂器,有“中東樂器之王”之稱。烏特琴被認為是中國琵琶、歐洲魯特琴的前身。由于現(xiàn)代吉他延自魯特琴之一種類,是以烏特琴也被視為吉他之祖。中亞國家如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亞美尼亞、伊拉克、敘利亞、阿塞拜疆的傳統(tǒng)音樂里烏特琴占有重要地位。在北非國家如埃及、蘇丹、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也是人們所喜愛的樂器之一。

烏特琴Oud來自阿拉伯文中的木頭之意(發(fā)音與wood同),也可拼為Ud(土耳其)或Ould,波斯則稱為Baret... ...Oud 在中東是最重要的樂器,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兩千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傳說中亞當(dāng)?shù)牡谒膫孫子(該隱的兒子)Malak極愛他的兒子。當(dāng)他兒子死時,悲痛愈絕的他將兒子的遺體掛在樹上。遺體漸漸風(fēng)干,剩下的骸骨顯現(xiàn)出oud的雛型:大腿為琴背,小腿為情頸,手指為琴栓,血管為琴弦。Malak于是用那棵樹制成歷史上第一把Oud,演奏樂曲,向死去的兒子表達哀思之情。Oud的形狀一面平一面圓弧像半顆梨子,短短的頸子,沒有定音的檔子,一般有五對同音調(diào)的弦,以及一根較粗的主弦,使用撥弦片演奏(以前常是用老鷹的羽毛)。土耳其的Ud較輕巧,造型樸實簡約,阿拉伯的則較沉重,裝飾古典華美。Oud其實在世界各地有眾多“分身”。中世紀經(jīng)由西班牙傳至歐洲,成為lute魯特琴,中國的琵琶,日本的Biwa。而后的曼陀林、齊特琴、吉他也都是由oud演變而來。
一般認為,烏特琴“Oud”及魯特琴“l(fā)ute”都源自一個阿拉伯詞العود,此詞音為al'ud,是“這(那)木頭”的意思。這名稱的由來有各種見解,Gianfranco Lotti認為此稱呼帶有貶意,這是因為早期伊斯蘭教輕視樂器的緣故。Eckhard Neubauer則認為'ud可能是阿拉伯人對波斯文“rud”的翻譯,“rud”乃弦或弦樂器之意。
土耳其語稱烏特琴為“ud”,阿拉伯語al'ud的前綴“al”是“這或那”的意思,“al”被土耳其人棄用,將“Oud”(由阿拉伯字母 eyn、“و”waw、及dal組成)改成“ud”來稱呼此樂器,會如此改動據(jù)說是由于土耳其語中沒有阿拉伯字母eyn的發(fā)音。
歷史烏特琴的由來,至今說法不一。根據(jù)一位古代伊斯蘭科學(xué)家Al-Farabi研究,烏特琴是由創(chuàng)世紀中的傳說人物,亞當(dāng)?shù)牡诹鷮OLamech2所創(chuàng),傳說中Lamech悲傷的將其兒子的尸體吊在樹上,而第一個烏特琴的創(chuàng)造就是來自其兒子的骨骼形狀。
另有傳說是上帝賜于亞當(dāng)兒子該隱的后裔發(fā)明樂器的本領(lǐng),結(jié)果Tubal發(fā)明了鼓、Lamak發(fā)明了烏特琴、Dilal3發(fā)明了豎琴。
根據(jù)伊朗的巴爾巴特琴〔Barbat〕大師,Behruzinia的說法,波斯的巴爾巴特琴是烏特琴的前身,阿拉伯人改造了巴爾巴特琴,然后將之稱為烏特琴。
古代的突厥人也有相似的樂器,叫火不思,這種樂器被認為有神奇的力量,依照一些突厥人建立的碑之碑銘記載,在突厥的軍樂隊中有使用,之后歐洲軍隊也有使用此樂器。被認為是突厥后代的土耳其人用的烏特琴與阿拉伯的烏特琴,在造型及彈奏方法上都有很大差異。在今天,亞美尼亞及希臘用土耳其的烏特琴和音調(diào)。
依Cinuçen Tanrıkorur4稱,烏特琴源自一種中亞突厥人的樂器火不思(Kopuz)5,為烏特琴加上弦的也是突厥人,今天的烏特琴已與古代造型上有很大差別。
至今所發(fā)現(xiàn)最早的烏特琴圖像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是烏魯克文化的作品(Uruk period,公元前4000年到前3100年),于一個已有5000年的圓筒印章(Cylinder seal)上面,這圓筒印章是由Dr. Dominique Collon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于大英博物館中,圖像是一位在船上蹲著的女性,在用右手彈奏烏特琴。
烏特琴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域出現(xiàn)多次,在非洲,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開始就已發(fā)現(xiàn)烏特琴的蹤跡,以及各種烏特琴的變體。這些例子在大英博物館以及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泥板(Clay tablet)及莎草紙上都可看到。
烏特琴及其變體的蹤跡在地中海及波斯灣地區(qū)的古代文明中都可見到,包括蘇美爾、阿卡德、波斯、巴比倫、亞述、古希臘、古埃及及羅馬帝國。
中國的琵琶據(jù)說是也是由烏特琴演變而來。東漢時期劉熙所著之《釋名樂器》中的記載就有“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后曰把!敝。說明琵琶是外族的產(chǎn)物。
歐洲樂器魯特琴被認為是從烏特琴衍生出來的樂器。歐洲人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接觸到烏特琴的,當(dāng)時有人將烏特琴帶回歐洲,魯特琴在法文中是Luth、英文Lute、德文Laute、意大利文Liuto、荷蘭文Luit、在西班牙文中是Alaud 而英文中l(wèi)uthier這詞,即撥弦樂器制作匠,也是來自Luth。
構(gòu)造:特色無琴格:烏特琴和其它彈撥樂器不一樣,就是琴頸(Neck)上沒有琴格(fret),這使得彈奏者能更好的表現(xiàn)滑音及顫音技巧。沒有琴格也讓彈奏者能彈出瑪卡姆調(diào)式(Maqam)中的微音。
烏特琴沒有琴格是后來的改良,在公元1100年時烏特琴還有琴格,到1300年時琴格就消失了。烏特琴去除琴格反映了中東音樂的發(fā)展較重視裝飾音。
琴弦:多數(shù)烏特琴有11條弦。10條弦中被分成常一起彈奏的5對雙弦(Courses)。第11條弦,最下面的一條單獨彈奏。彈奏烏特琴所用的力度比起現(xiàn)代吉他輕很多。
弦軸箱:烏特琴的弦軸箱(Pegbox)自琴頸向后彎曲45到90度。
琴身:烏特琴的琴身背部有個狀似半個西瓜的突出面,不想吉他背部是平的,這個設(shè)計可讓烏特琴產(chǎn)生共鳴,可彈出復(fù)合的調(diào)子。
音孔:烏特琴有1到3個音孔(Sound hole)。
撥子烏特琴的撥子長度比食指稍微長一點。阿拉伯人稱之為reeshe或risha,土耳其人稱之為mızrap。傳統(tǒng)上,制造烏特琴撥子的材料為老鷹的羽毛及烏龜?shù)臍,在今天,塑料的撥子比較普遍,這是因為塑料撥子即適用又較便宜。
烏特琴手對撥子的質(zhì)量要求很嚴格,通常是自己制造的,材料來自其它塑料物品。烏特琴手非常照顧撥子,會以沙紙磨去尖銳的邊緣,盡量讓撥子能夠撥出最好的音色。
地區(qū)種類:以下為各種不同地區(qū)的烏特琴種類,這些烏特琴在形狀及調(diào)律上有很大的不同。
阿拉伯烏特琴敘利亞烏特琴:較大、較長、音高較低。
伊拉克烏特琴:(Munir Bechir形):大小與敘利亞烏特琴相似。特色是有浮動的弦馬(Bridge),這設(shè)計可讓之集中發(fā)出中度的頻率,使得其發(fā)出的聲音類似吉他。這種烏特琴是伊拉克烏特琴名師Munir Bechir設(shè)計的。
埃及烏特琴:造型與敘利亞烏及伊拉克烏特琴相似,但琴身更似梨形。音高稍微不同。只有最低位置的一對弦才達到調(diào)律‘G’。埃及烏特琴的裝飾相對而言比較華麗。
土耳其烏特琴土耳其語:“ud”,包括在希臘及亞美尼亞使用的類型,在希臘叫“outi”。體形比較小、琴頸比較短、音高較高、音色較明亮。
波斯烏特琴(巴爾巴特琴)體形小過阿拉伯烏特琴,與阿拉伯烏特琴的音調(diào)不一樣,音高比較高,與土耳其烏特琴相似但體形較小。
Qadim烏特琴一種北非的烏特琴,已經(jīng)沒有人使用。
非烏特琴樂器希臘樂器Laouto和Lavta,雖然看起來與烏特琴相似,但在彈法上有極大不同,而且都有琴格。其源流是來自拜占庭魯?shù)虑伲˙yzantine lutes)。Laouto是一種克里特島人使用的樂器。
各種烏特琴的調(diào)律烏特琴有各種調(diào)律。以下列出的調(diào)律是依位于最下面的單弦到最上面的雙弦排列6。
阿拉伯烏特琴調(diào)律 G A D G C F,這是最常用的音高組合。 D G A D G C C F A D G C C E A D G C F A D G C F
土耳其烏特琴及突厥巴爾巴特琴調(diào)律
老式土耳其古典調(diào)律:A D E A D G 新式土耳其古典調(diào)律:F# B E A D G 土耳其\亞美尼亞式調(diào)律: E A B E A D 土耳其\亞美尼亞式調(diào)律變體: C# F# B E A D 標準突厥調(diào)律: D E A D G C
廈門吉他網(wǎng)
廈門吉他培訓(xùn)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