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手型
開始即是技巧的完成。如果在學(xué)習(xí)吉他的第一堂課開始,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天生已經(jīng)具備的自然手型(即放松手型),和正確地使用它們,那么之后左手所有的練習(xí)都將是一連串的掙扎及離開放松愈來愈遠。甚至被使用過久的非自然手型所定型,而無法找回自己原來天生已有的自然樣子,去發(fā)展它在吉他技巧上無限的可能性;那么左手將受限於指板,無法讓左手從指板上解放出來,在指板上自由運動。
二. 自然手型的原型
何謂自然手型?當(dāng)我們左手自然下垂時,完全不用力狀態(tài)的樣子,就是我們彈吉他左手練習(xí)的起點,一旦你能清楚的認出它來,把它放松的狀態(tài)保持住,“放”此自然手型在指板上,即是左手正確的練習(xí)途徑。“放”自然手型在指板上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彈吉他左手的普遍錯誤施力方法是用虎口的力量去“握”指板,因此造成的結(jié)果是:
琴頸后拇指必須對抗指板上的四個手指,而手指主動按弦(錯誤方式)的力量都來自於虎口,以平均一條弦7公斤的張力,六條弦全部約42公斤的張力,讓僅僅不到一個雞蛋大的虎口來承受,根本無法負荷一場一小時的演奏會曲目,所以不知道“放”,而是用“握”的方式,結(jié)果是手指、虎口酸痛,拇指彎曲,甚至更嚴重會傷害到虎口、拇指和其他四指的肌肉。一個人懂不懂左手正確的用法,看他的左手拇指是否彎曲,就可以立刻判斷出來。如果左手拇指是彎曲的,那么他的拇指一定是用力的頂住琴頸,相對的指板上其它四個手指也必須加上更多的力量去平衡,此手指力量互相角力的惡性循環(huán)結(jié)果,對左手的放松和技巧發(fā)展完全是背道而馳。如果你真的看出手指主動夾指板的錯誤施力方法是條死胡同,是否可能還存在另一種可以讓手指一直完全處於被動的休息狀態(tài),把拇指和虎口的力量完全卸掉的按弦方法?
三、放松手型的運用
首先要注意到,當(dāng)我們彈鋼琴時,我們很自然的可以把十個處於放松狀態(tài)下的手指“放”在琴鍵上,完全不會用到虎口、拇指夾的力量。那么我們把吉他像夏威夷吉他一樣平放時,吉他的指板朝上,有如鋼琴的琴鍵一般,此時是不是可以把左手的五指輕輕的放在指板上(保持自然的放松的手型),就像彈鋼琴一般。你會直接察覺到,用“放”手指的方法按弦時,拇指和其它四指互相抗爭,一齊夾指板的情況跟本不存在;⒖诤湍粗竿耆幵谛菹顟B(tài),而放在指板上的五個手指亦是。這是讓左手從指板束縛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接著,把吉他放在左大腳上的標準演奏姿勢時,指板立起來垂直於地面,一樣的將保持放松的四個手指“放”在立起的指板上,雖然拇指在琴頸后,但是它并沒有加任何力量在琴頸上,因此左手被放在指板上時,琴頸會靠向身體,琴身會翹起而遠離身體,這時吉他的平衡是要靠右手臂的重量放在側(cè)板上面,使吉他穩(wěn)固平衡,左手的手指便可以保持放松的手型放到吉他指板上。
四. 手型與吉他指板的關(guān)係
手型與吉他指板的關(guān)係,可以用小時候大家都玩過的拼圖游戲來說明。吉他的指板就像是拼圖的底板,而我們左手的自然手型就是拼塊,在指板上基本上有三種拼法:
I. 把放松手型拼到同一條弦上時,此時1指4指的指尖連結(jié)線平行於弦,稱為直向手型。
II. 把放松手型拼到不同弦上時,此時1指4指的指尖連結(jié)線垂直於弦,稱為橫向手型。
III. 把放松手型拼到不同弦上時,此時1指4指的指尖連結(jié)線斜交於弦,稱為綜合手型(介於直向和橫向手型之間)。
五.手腕手臂的空間定位感
特別注意拼圖時的正確方法,琴格有大有小,只要調(diào)整手腕彎曲的角度,手指會自然的張開和收縮,而不管是張開或收縮,手指都處在放松的休息狀態(tài)中。真正把手指放在指板上的主角是手腕和手臂,手指從頭到尾都是在自然放松的休息被動狀態(tài),而虎口和拇指沒有用力。只要用手腕和手臂將自然手型,(直向、橫向或綜合)帶到要按弦的位置上空,剩下的工作就是左手手指很小的按弦動作(手指唯一主動的動作:
向下按弦,而沒有向上抬起的動作,因把向下按弦的力量放掉,按弦的手指便自動地回到原來的預(yù)備放松手型)。事先預(yù)備好各種放松手型,就是整個左手放松的秘密,整個左手技巧的發(fā)展也只是在找出自己本有的各種放松手型,及將放松手型拼到指板上的預(yù)備位置而已,而控制這些各種手型就預(yù)備位置的主角是手腕和手臂,訓(xùn)練手腕、手臂以自然手型推或拉手指們到預(yù)備位置的定位感是邁向大師之路左手技巧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一個訓(xùn)練完美的手腕、手臂會具有一種超乎理性所能理解的直覺,精準且完全放松的將手指帶到要預(yù)備按弦位置的上空,完全不可能會出錯,因為它一感覺到快要失去放松(手指脫離被動休息的狀態(tài)時),或任何一個手指未被帶到正確位置上空時,手腕手臂會自動的重新定位,回到放松的感覺和正確的位置上。此種定位感的直覺能力,在各首曲子中不斷磨練發(fā)展之后,會與日俱增,手腕手臂對空間的能力會變得十分靈敏,即使很久一段時間不練琴,手左的技巧并不會有太大的減退,就像一旦學(xué)會騎腳踏車之后,即使很久一段時間沒有騎,可是車一上手,當(dāng)初騎車的平衡感還在,馬上就可以騎的很穩(wěn)。
六.左手的移動方法
I. 橫向移動:
左手直向手型在同一個把位上橫向移動,由第6弦移向第1弦方向,或反之。此時,拇指在琴頸后固定不動,擔(dān)任樞紐指(PivotFinger)角色,而手腕手臂將放松手型從低音弦?guī)蚋咭粝曳较驎r,收腕(手腕彎曲角度變小);直向手型從高音弦?guī)虻鸵粝曳较驎r,推腕(手腕彎曲角度變大)。意思是用拇指當(dāng)旋轉(zhuǎn)支點,手腕手臂在同一把位上推或拉休息狀態(tài)下的手指,定位到正確的位置上空。
II. 直向移動:
1. 部份移動:
拇指在琴頸后固定位置不動(樞紐指),而指板上的手型利用虎口擴張或收縮方法,將手指帶到新的把位上(而控制虎口打開或收縮多少程度的主角還是手腕手臂)。當(dāng)在近距離的把位快速來回變換時,選擇部份移動會比用整體移動來的有效率且安全。
2. 整體移動:
所有的手指都離開琴頸和指板,用手腕手臂帶動放松手型到新的把位上空。依琴格的位置和手指的共同因素可分為:
a. 替換(Substitution):不同的手指被手腕手臂帶離和放進同一個琴格。
b. 移位(Displacement): 同一個手指被手腕手臂帶到不同的琴格上。
c. 跳躍(Jump): 不同的手指被手腕手臂帶到不同的琴格上。
由上所述不管是直向、橫向移動,部份、整體移動,全都指向手腕手臂對空間的定位能力,與前述三種基本手型的預(yù)備位置定位感,是同樣的一種能力。
七.音階的重要性
要得到手腕手臂定位感的最好練習(xí),就是音階。首先,簡化右手為i,m兩指交互勾弦,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左手?ɡ装吐寮记删毩(xí)第一冊:大小24調(diào)的音階。包含了運用手腕手臂如何在不同弦、不同把位上正確的帶動手指呈現(xiàn)出放松及精準的直向手型練習(xí),以及橫向、直向移動,部份、整體移動方法。(替換除外,因音階不會連續(xù)重復(fù)同一個音,因此不可能用到替換移動;但只要捉到任何一種移動方法的要領(lǐng)---手腕手臂定位感,其實每一種移動的方法和感覺都是一模一樣的)
八.備注
I.一把吉他的琴頸厚度、弧度和琴格大小,會幫助或妨礙到放松手型的呈現(xiàn)。琴頸忌諱圓和厚,會使左手拇指和虎口不正當(dāng)?shù)挠昧。而根?jù)自己手型的大小選擇適當(dāng)弦長的吉他,會使自己的左手更輕鬆的呈現(xiàn)各種自然手型在琴格上。
II. 所謂的樞紐指(PivotFinger),是在轉(zhuǎn)換手型時,兩個手型之間的共同指來當(dāng)轉(zhuǎn)軸或支點,特別是在前后的兩個和弦或音群要保留某些音時,通常是一個或兩個樞紐指的用法較常見。三個,或四個(含在琴頸后的拇指)同時作樞紐指的用法比較少見,通常是用在擴張(收縮)手型變換,或在12把位以上較不容易呈現(xiàn)穩(wěn)定手型而需要較多手指當(dāng)支點時使用。
III.左手變換把位(整體直向移動)時,手肘的自然位置可以想像成手肘正下方吊著一顆小鉛球,無論移動到第幾把位,永遠垂直於地面。在此可以作一個“左手模仿秋千”的實驗來觀察手肘在移動中一直垂直於地的事實:
當(dāng)以標準演奏姿勢坐著時,吉他置於左大腳上,左手五指輕輕握著指板(手掌貼著指板),好像左手只是掛在指板上。這時左手上下臂會在吉他琴頸下形成一個秋千,手指和肩膀就像秋千上面兩個掛著的勾子;仔細觀察手肘的最放松位置,應(yīng)該是垂直於地面(就像一個靜止的秋千)。又當(dāng)我們手指一邊掛在指板上,一邊從第1把位滑下來到第9把位時,或逆向從9往上滑回第1把位時,手肘最放松的位置一定是垂直於地面,由此可證明在移動把位時,手肘向外打開(手肘遠離身體,離開垂直點),是一種錯誤的方法,特別是在從高把位(如第9把位),移動回低把位時(如第1把位)時,常容易犯打開手肘的毛病,會造成移完把位后,手型定位的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