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校園民謠?
作者:馬頭琴
我也曾經(jīng)是個學生,也在草地上彈過破破爛爛的木吉他,也曾經(jīng)自己寫過幾首貌似愁苦傷感的所謂校園民謠。然而校園民謠又是什么個東西?
是唱校園的民謠還是在校園里唱的民謠?5、6年前,我也聽過《同桌的你》,聽過《睡在上鋪的兄弟》,也專門想方設法扒下了吉他譜,在學校里的草坪上向一臉沉醉的女生唱過。但那些就算是校園民謠了?半帶感傷,一點酸氣,兩絲懷舊,再加上三分所謂的溫馨,而僅有的這些還都只靠著簡單的AABA的曲式——世界上就只有這么一種校園民謠了嗎?在沒聽過LEAMONHEAD 和早期的R.E.M之前,我也以為校園民謠就是這么樣的。1995年的時候,我從朋友那里搞來了一盤錄象帶,是一個叫王罔的人拍的一部紀錄片《我畢業(yè)了》,在片子里我第一次聽到了另一種校園民謠!斑筮髲瓦筮,再沒人念外語。聽不到讀書聲,只聽到人嘆息……”木蘭辭的格式加上“社會主義好”的音樂背景,卻以一種北京數(shù)來寶的方式唱出來。那些簡單而準確的歌詞一下命中了我。
從那時候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校園民謠。再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我從小學時就掛在嘴邊的《鄉(xiāng)間小路》、《外婆的澎湖灣》也是校園民謠。高曉松也沒什么錯,和他的前輩們比如葉佳修比,他只不過差了點才氣和不夠真實而已,在大陸的范圍內(nèi),他還算是個不小的才子。但當我們拿《同桌的你》和20年前的《外婆的澎湖灣》比較一下就能看出二者的差別來。高曉松第一次在中國打出了校園民謠的旗子,可惜當時他已經(jīng)不在校園里了,所以他的校園民謠全部是“關于校園生活的”民謠,而不是“在校園里唱出的”民謠。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離開了校園,所以我也很難再去搞些什么校園民謠了。在我看來,校園民謠不是歌唱校園的民謠,而是在校園里歌唱的民謠。現(xiàn)在我能做的只是在一旁看著、聽著,發(fā)一點幽思和感慨,懷著一分酸氣和嫉妒。
廈門吉他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