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歐洲/民謠/民歌/民謠吉他
現(xiàn)在提到的民謠,千年以來是民歌,籠統(tǒng)一點也稱民間音樂;對于歐、亞、非、拉幾大洲,它們各有各的傳統(tǒng)音樂,不過相對來講,學(xué)院式的民歌研究是從歐洲開始的,也以歐洲最為發(fā)達。歐洲民歌經(jīng)由移民(16—18世紀)——黑人化(17—20世紀)——美洲化(19干20世紀)——重鑄歐洲等途徑,以撈滾樂和流行音樂席卷全球,帶動了各地民間音樂的再生,形成各種地域特征、民族特征的流行音樂。此時,各民族傳統(tǒng)音樂與歐洲民謠發(fā)生廣泛的聯(lián)系。
雖然歐洲各式民間音樂出奇地龐博,但它們?nèi)耘f有著共通的—特征。首先,音樂上都相對簡單,通常歌曲以節(jié)的形式構(gòu)成,節(jié)與詩之節(jié)相同,短小的歌節(jié)以不同的歌詞多次再現(xiàn)推進音樂。素見的歌節(jié)模式為四行式,四行歌詞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內(nèi)容ABCD,由可以是規(guī)律性的重復(fù),如AABA或ABBA,并且,重復(fù)是大多數(shù),不重復(fù)是少部分。在歐洲,運用卡農(nóng)形式進行輪唱也極為常見,這時,領(lǐng)唱與合唱交替演唱各自一組或一節(jié)語句.長敘事史詩(EPic)突出講述較復(fù)雜的故事,音樂上多次重復(fù)單個的樂句,即使著者沒有受過學(xué)院的洗禮,出于豐富情感的需要,也自覺使作品復(fù)雜化和精致化。特別在東歐,人們運用廣泛的變調(diào)技巧,如匈牙利民樂研究發(fā)現(xiàn),匈牙利民歌往往在歌曲第二節(jié)將前一節(jié)作降調(diào)處理。同樣,單純樂曲中,配器上會運用不同樂器再現(xiàn)同一節(jié)之主題。
歐洲民間音樂的旋律素材,在和聲關(guān)系上極接近藝術(shù)歌曲:七聲音階被普遍使用,有時也沿用中世紀教堂音樂調(diào)式:多利安人(Dorian,古希臘人一支,主要居住在伯羅奔尼撤半島.克里特島等地)和米克索利人(Mixolydian)的模式,常見于英國民謠;腓尼基人(Phrygian,印歐人的一支;公元前1200年從歐洲進入今:土耳其境內(nèi))的模式則存在于西班牙民歌中。當然五聲音階的使用也存在,更簡單的三四個音音階,則自然運用在一些兒歌和前基督教時期的儀式音樂之中。
節(jié)奏在對應(yīng)詩歌的韻律中發(fā)展,四行抑揚格歌詞幾乎是英國;民謠的特征,四四拍,八三拍和二三拍這3種節(jié)拍凝固了大多數(shù)旋律。在中歐,復(fù)雜小節(jié)節(jié)拍5,7,9,13拍常用于巴爾于民歌。變奏處理也極為普遍。節(jié)奏也是構(gòu)筑民間舞蹈的主要部分:凱爾特文化中,基格舞曲(ji罕)作為現(xiàn)存的民間舞蹈,通常由—或兩:個舞者按八六拍跳出復(fù)雜、快速的舞步;有時按八九拍;基格在15世紀也曾流行英倫,但今天僅保留了節(jié)奏,演化為現(xiàn)代木屐展舞。以四二拍為標志的另一種凱爾特舞蹈利爾舞曲(reel),特征是一列舞者中三人同時穿梭圍繞同側(cè)鄰者;基格、利爾傳到美洲后或獨立或融合,成為方塊舞(SqareDance)和鄉(xiāng)村舞,而體現(xiàn)一系列演變的親緣關(guān)鍵就是節(jié)奏的延續(xù)。
大多數(shù)歐洲民歌是單音發(fā)聲,樂器演奏承擔(dān)簡單的和聲關(guān)系,往往旋律音符即是和弦主音。多聲部民歌中,兩三個副旋律的呈現(xiàn)也是區(qū)別各地區(qū)民歌的主要手段;副旋律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也可以是復(fù)調(diào)形式: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多用3,6度關(guān)系;4,5度出現(xiàn)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巴爾干地區(qū)多為2度關(guān)系,特殊的兩重輪唱卡農(nóng)(canon)在全歐皆具。復(fù)雜的卡農(nóng)出現(xiàn)在俄羅斯和巴爾于地區(qū)。相對亞洲民歌和古典音樂,歐洲民歌較廣泛地運用了多聲部的演唱手段。
藝術(shù)歌曲雖承接民歌的許多元素,但在人聲和樂器的音色運:用上有所不同。比如發(fā)聲寬亮圓潤的美聲唱法(belcanto),民歌:歌手就極少采用;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巴爾干,緊張鼻音和極具裝飾性的嗓音十分普及;而德國、波蘭、捷克、俄羅斯多運用開放喉音、清晰發(fā)音和無裝飾性旋律;過渡區(qū)英、法,則是兩者的混合方式。另外,民間提琴手一般不使用振動音和連音,旋律以一組分割明確的單個音符組成;學(xué)院提琴演奏則相反。但民歌的自然流傳,今后來一切元素都發(fā)生了改變,遠離歐洲大陸的美國民謠,其演唱方式竟是東歐、西歐、南歐民歌和黑人音樂傳統(tǒng)的整合。
無論民歌如何演變,有一點是永恒的:民歌著眼于生活,其敘事性必為主體。短敘事曲(Ballad)是最熟悉的形式,它幾乎包容了生活的全部。另一種是長敘事史詩(Epic),將節(jié)的概念擴展為“行”和“體”,最著名的塞爾維亞史詩由職業(yè)歌手在咖啡館里,演唱1200—1600年間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間戰(zhàn)爭的事情。由于演唱長達幾個小時,段落過渡問有明顯的特殊標志。另外,融合宗教活動、舞蹈、節(jié)日慶典的民間劇(foIktheater),綜合了各類藝術(shù),可稱是最龐雜的形式。
從時間上來看待,民歌可分成傳統(tǒng)、過渡(broadside),演化(native)三個大系。傳統(tǒng)意味古已有之;是那些草民的杰作。從中世紀保存下的曲目,大多是兒童歌曲,因為在口耳相傳過程中,只有兒童歌曲最容易記億。我們熟悉的《斯卡布羅市場》(Scarborough Fair),其前身就是一首傳統(tǒng)敘事兒歌。過渡民歌的傳播有賴于文字的記載,流傳媒介可以是詩歌、新聞、戰(zhàn)報等。從1500年始,這些東西上所記載的民歌的殘簡斷篇,就成為歌單、唱片的藍本。這種創(chuàng)作是雙向的,可以譜新曲,也可以填新詞,更可以是全新的創(chuàng)作。傳播的結(jié)果是不斷擴充傳統(tǒng)民歌的容量,并且部分地結(jié)束了長久以來民間與學(xué)院的爭論.演化民歌隱含著一個殖民主義的詞語——native,native原意有土著的含義。的確,演化確與殖民傳播相關(guān)。歐洲移民的足跡踏上美洲、非洲、大洋洲,被販賣的非洲黑人一路呻吟,被迫接觸不同的文化。盡管很長一段時間伴著血腥,但演唱新生活、訴著不平的民歌,卻是我們在百年之后拾到的遺產(chǎn)。演化就是合,傳播……這一點再明確不過了。
[名詞中英文對照]
塞西爾·夏普 Cecil Sharp
毛德·卡皮利斯 Maud Karpeles
帕里 Parry
斯坦福 Stanford
薩爾福特嘹亮者樂團 Salford Clarion Player
都柏林人樂隊 Dubliners
《約翰·艾德遜的敘事曲》 The Ballad Of John Axon
瓊·利特爾伍德 Joan Littlewood
金·紐拉關(guān) Jean Newlove
佩姬·西格 Peggy Seeger
哈米什 Hamish
柯斯蒂 Kirsty
內(nèi)爾 Neill
卡盧姆 Calum
A.L.洛伊德 A. L. Lloyd
弗蘭奇·阿姆斯特朗 Frankie Armstrong
桑德拉·柯爾 Sandra Kerr
《女性嬉戲》 Female Frolic
彼得·貝拉美 Peter Bellamy
年輕的傳統(tǒng) Young Tradition
哈里·考克斯 Harry Cox
薩姆·拉那 Sam Larner
庫柏一家 The Copper Family
《運輸》 Transports
易克·瓊斯 Nic Jones
鑲·泰博 June Tabor
塞西爾·陶尼 Cyril Tawney
水之子樂隊 The Watersons
難以置信的弦樂樂隊
Incredible String Band
貿(mào)易港大會 Fairport Convention
《洋蔥的5000種精神或表層》 5000 Spirits Or The Layers of The Onion
《絞刑吏的漂亮女兒》 The Hangman's Beautiful Daughter
《小小和大大》 Wee Tam And The Huge
“集市勝處”樂隊 Fairground Attraction
艾迪·里德 Eddi Reader
戴夫·馬修斯樂隊 Dave Matthews Band
《變馬》 Changing Horse
《遙望》 I look Up
邁克·何倫 Mike Heron
羅賓·威廉姆森 Robin Williamson
《我們在假日里都做些什么》 what We Did On our Holidays
鋼眼斯潘 Steeleye Span
福澤林蓋 Fotheringay
阿爾賓樂隊 Albion Band
酸葡萄 Sour Grapes
馬休茲南方安慰 Mattews Southern Comfort
理查和琳達 Richard & Linda
湯普森們 The Thompson
桑迪·丹尼 Sandy Denny
朱莉·大寶 July Dyble
伊安·馬修斯 Iain Matthew
阿什利·哈金斯 Ashley Hutching
理查·湯普森 Richard Thompson
西蒙·尼科爾 Simon Nicol
馬丁·蘭姆博 Martin Lambte
馬丁·卡西 Martin Carthy
彼得·耐特 Peter Knight
鮑勃·約翰遜 Bob Johnson
梯姆·哈特 Tim Hart
五角星 Pentangle
比利·布拉格 Billy Bragg
波特·筒奇 Bert Jansch
《甜甜的孩子》 Sweet Child
查爾斯·明格斯 Charles Mingus
《光之籃》 Basket Of Light
《殘酷的姐妹》 Cruel Sister
《所羅門的錫封》 Solomon’s seal
里夫·拉菲 Riff Raff
《生活是一場騷亂》 Life’s A Riot
多諾文 Donovan
《抓住風(fēng)》 Catch The Wind
《小把戲》 Little Game
吉姆·麥卡蒂 Jim McCarty
文藝復(fù)興樂團 Renaissance
“一起” Together
《奏搖弦琴的男人》 Hurdy Gurdy Man
《巴拉巴加蓋爾》 Barabajagal
冬青樂隊 Hollies
好極了樂隊 Nice
格雷厄姆·納什 Graham Nash
希德·巴里特 Syd Barrett
吉奧夫慕特箴言 Geoff Mutl And The Mottoes
尖叫布魯斯 Hollering Blues
《拂曉之門前的吹風(fēng)笛者》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莽撞人的笑》 The Madcap Laughs
《魔鬼陛下的乞求》 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
《佩珀軍士的傷心俱樂部樂隊》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交通 Traffic
克里姆森國王 King Crimson
憂郁布魯斯 The Moody Blues
《愛默生、雷克和帕爾默》 Emeson,Lake & Palmer
喬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
《我覺得挺好》 I Feel Fine
《挪威木屋》 Norwegian Wood
《愛你》 I Love You To
普羅科·哈羅姆 Procol Harum
杰斯魯·圖 Jethro Tull
水鬼 Waterboys
世界黨 World Party
肥女唱歌 Fat Lady Sings
杰克·弗羅斯特 Jack Frost
桑蒂爾 Sundial
水牛湯姆 Buffalo Tom
迪倫們 The Dylans
保羅·邁馳利斯 Paul Machlis
馬利·凱姆拜爾 Mairi Campbell
戴夫·弗蘭西斯 Dave Francis
廈門吉他培訓(xùn)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