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吉他起源/演變/發(fā)展/吉他音樂史
要明確地敘述吉他的起源和演變是不可能的,吉他史的研究者們各有自己的觀點,至今尚無完全令人信服的說法。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不同形狀、尺寸、定音的樂器,它們或多或少地與現(xiàn)代吉他有著某種聯(lián)系。至少,我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當時就出現(xiàn)了里拉琴(Lyra,古代弦樂器)。隨后的幾千年歷史中,里拉琴經(jīng)歷了各種演變,產(chǎn)生了無數(shù)不同形狀的弦樂器,包括中世紀魯特琴(Medieval lute),最終傳到西班牙,在那里逐步發(fā)展成現(xiàn)代吉他。由于吉他不是單線演變發(fā)展的,某個時期的樂器,可能演變?yōu)槎喾N形式,其中的每種樂器又可能演變?yōu)槎喾N形式,因此我們無法明確從里拉琴到現(xiàn)代吉他的演變過程。尤其對早期缺乏文字記載、沒有充分依據(jù)的階段,我們更是無能為力。
有兩種粗略的假設(shè):
1.吉他起源于亞細里亞魯特琴(Assvria lute),通過埃及、波斯、阿拉伯半島,在公元 8世紀左右傳到西班牙;
2.根據(jù)上述,亞細里亞的 Ketharah和希臘的Kitara逐漸變成Citara Roman,后又被改進并重新命名為Chrotta(意為“四弦”)。然后,在16世紀的西班牙,演變?yōu)楸染S拉琴(Vihuela)——與吉他有最親近的血緣關(guān)系。
在12世紀的西班牙,流行著兩種吉他:拉丁吉他(Guitarra Latina)和摩爾吉他(Guitarra Morisca)。前者被認為是起源于希臘和羅馬的樂器,有四條單弦,與今天的吉他有點相似,通常用優(yōu)雅的彈撥形式來演奏;后者是卵形的樂器,背部是弧形的,有幾組復(fù)弦(有時候幾組三弦),來自阿拉伯,用激烈的掃弦形式演奏。
出現(xiàn)于16世紀西班牙的比維拉,也有幾種不同形式:
1. 用手指演奏的(Vihuelade mono);
2. 用弓演奏的(Vihuela de arco);
3. 用撥片演奏的(Vihuela deplectro)。現(xiàn)代吉他是第一種比維拉的后代。
比維拉的第2至第6弦是復(fù)弦,第1弦是單弦,最常見的調(diào)弦是G-c-f-a-d'-g'。這種定音與現(xiàn)代吉他第3弦降半音,并在第三把位用變調(diào)夾后是完全一致的。
在16世紀,比維拉和吉他是由所用的弦的數(shù)目來區(qū)分的。當時,拉丁吉他是四弦樂器,第一弦為單弦,第二至第四弦為復(fù)弦。在這個時期里,許多偉大的比維拉演奏家,像路易斯·米蘭(Luis Milan)、納爾瓦埃斯(Narvaez)、穆達拉(Mudarra)等,都在吉他史上充當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16世紀末,比維拉琴和比維拉音樂慢慢消失了,為吉他時代的到來讓了路。
當比維拉琴在西班牙處于頂峰時,不少魯特琴演奏家在歐洲的其它地方十分活躍。如我們所知最早的意大利魯特琴作曲家斯比那西諾(F.Spinaccino)、伽利略(V.Galilei,意大利天文學(xué)家G.伽利略的父親)、法國宮廷著名魯特琴演奏家高第埃爾(D.Gaultier)、伊莉莎白女皇時代英國音樂的代表人物約翰·多蘭(JohnDowland)等。然而,隨著17世紀末羽管鍵琴和吉他的出現(xiàn),魯特琴同樣銷聲匿跡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西班牙的艾斯比耐爾(Vicente Espinel)致力于吉他的發(fā)展,成功地給四弦拉丁吉他加上了第五條弦,從此產(chǎn)生了西班牙吉他這個名字。1586年阿瑪特(Juan Carlos Amat)在巴塞羅那發(fā)表了第一部吉他教程,使得五弦吉他在西班牙廣為流行,而且逐漸發(fā)展到盛行魯特琴的歐洲其它地區(qū)。這一時期著名的吉他演奏家有科爾貝塔(F.Corbetta),他是吉他傳播到歐洲各地的首要功臣;桑斯(G.Sanz),于1674年出版的吉他教程中概述了一些重要的演奏技巧,包括掃弦、震音、圓滑音等。他的許多作品,至今仍是吉他演奏家的喜愛曲目。
到18世紀,巴洛克和羅可可時期,鍵盤樂和弦樂達到高峰,而吉他卻進入了停滯階段。然而在這個時期,現(xiàn)代記譜法取代了以往的圖式記譜法,西班牙的費爾南第艾爾(F.Fernandiere)最早出版了用現(xiàn)代記譜法的吉他教程。意大利大提琴演奏家波切里尼(Boccherini)在18世紀60年代移居西班牙后,寫出吉他與室內(nèi)樂隊的第一部作品。
從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吉他開始復(fù)蘇。西班牙的加爾西亞(Miguel Garcia)在傳統(tǒng)的五弦吉他上加了兩條低音弦。七弦吉他很快被放棄,然而后來卻導(dǎo)致現(xiàn)代六弦吉他的誕生。
莫雷第(Federico Moretti)生于拿破里,后入西班牙籍,于1799年出版《六弦吉他基礎(chǔ)》,這部著作成了現(xiàn)代吉他的奠基,標志著吉他黃金時期的開始。在這個時期,涌現(xiàn)了索爾(Fernando Sor)、阿瓜多(Dionisio Aguado)、朱利亞尼(Mauro Giuliani)等吉他大師及大量珍貴的吉他音樂作品。當時還有許多音樂大師如韋伯(Weber)、舒伯特(Schubert)、柏遼茲(Berlioz)、帕格尼尼(Paganini)等也都演奏吉他,并寫作吉他曲。
然而即使是上述偉大的吉他音樂家,也未能 鐘 鋼琴和交響樂日益發(fā)展的影響,19世紀中期吉他的地位下降了,進入了數(shù)十年的衰退期。在阿爾卡斯(J.Areas)的幫助下,西班牙吉他制作家托烈斯(Antonio Torres)在19世紀50年代確立了現(xiàn)代吉他的標準,現(xiàn)代吉他真正誕生了。
19世紀后期,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吉他音樂家,人稱“現(xiàn)代吉他之父”的塔雷加(Francisco Tarrega)。他精心地探索吉他作為一種表演工具的各種可能實現(xiàn)的效果,并在他的作品和改編曲中充分地加以應(yīng)用。他的演奏技術(shù)和風格多姿多彩而又合情合理,他成功地把巴赫、貝多芬、肖邦等等音樂大師的作品,改編為吉他演奏,并且建立了自己系統(tǒng)的教學(xué)方法,通過他的弟子們影響了20世紀所有的吉他演奏家?梢哉f,塔雷加為20世紀吉他的 比 鋪平了道路。
繼塔雷加之后利奧貝特(Miguel Llobet)和普霍爾(Emilio Pujor)在20世紀前期為吉他的復(fù)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本世紀吉他的真正繁榮當歸功于塞戈維亞(Andres Segovia)的努力,他使吉他不再局限于本身的范圍,而是向鋼琴、小提琴進行挑戰(zhàn),使吉他成為世界三大樂器之一,吉他獲得了歷史上最高的地位,他鼓勵本世紀的著名作曲家紛紛為吉他寫作,并大量改編了音樂史上的優(yōu)秀作品,使這些作品通過吉他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由于塞戈維亞的出現(xiàn),吉他藝術(shù)真正地達到了新的高峰。當今的吉他音樂家們沿著塞戈維亞的足跡,繼續(xù)在努力探索。可以相信吉他藝術(shù)將獲得更大的榮耀!
廈門吉他培訓(xùn)
|